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688 3
2011-03-29
去年一年无所作为,只是蜗居阁楼读一些书,思考一些问题。间或和朋友们饮酒聊天,交流切磋,以求进益。去年思考过的问题不少,可是想通了的却并不多。因为实在是才疏学浅,力有不逮。虽有高朋佳友切磋指点,奈何本人资质愚钝,惭愧众方家了。然而,我虽不敏,尚有几分韧劲,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我还不至于一无所得。

        去年思考过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从大系统视角读经济学。我本学理工,后来对经济学问题产生强烈兴趣,遂弃本业而专攻经济。然而虽弃了本业,但几年来练就的理工思维方式却是弃不掉的,所以我便以理工之头脑思考经济之问题,倒也有一些想法。后来想法越来越多,我便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经过整理,想写成一部长文,就取名《大系统视角理解经济学》。然而刚写完了引言就因才力不逮而写不下去了,遂束之高阁,以待后日续写。大约过了半年,因阁楼之友杨晨昀嗜读《中庸》,邀我写一篇解读《中庸》的文章,我便将此篇引言稍作修改,写成了一篇《苦楼说中庸之中庸解读》。

        当初写《大系统视角理解经济学》时,用的工具就是进化论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大自然有更新与自我更新的动力,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趋势。自然中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中进化来的,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同样人类也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所以人的身上一定打磨上了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痕迹。也就是说,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已打上了自然的印痕,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就像每个细胞都存有全部的遗传信息一样,人作为大自然的细胞,其身上也存有全部的大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只不过这些大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在人的进化中已经以潜意识的形式被掩盖、隐藏起来了。人们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就是用意识去复苏这些被以潜意识形式掩盖、隐藏起来的大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关于这一观点,在我的《苦楼说中庸》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者可以翻阅我的那篇《苦楼说中庸》。

        那时候,我还专门研究过制度经济学,并用同样的观点和思维得出,制度是人类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社会是人的组成,而人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理所当然,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既然社会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理所当然也包含有大自然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社会有更新与自我更新的动力,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趋势。而制度就是人类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其关系可参看图一。

        以上说法和《道德经》的说法很相似。《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只有这样,道才可能是一个均衡的体系。用我的观点来说就是,大自然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动力,有更新与自我更新的趋势。《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那么道是怎么样衍生出自然万事万物的呢?《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后面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是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下而成的新的和谐体。用我的观点来说,就是大自然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动力,有更新与自我更新的趋势,自然中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中进化来的,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产物,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结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意思?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所以人的身上一定打磨上了大自然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痕迹。也就是说,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已打上了自然的印痕,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就像每个细胞都存有全部的遗传信息一样,人作为大自然的细胞,其身上也存有全部的大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如此,则自然人法道,道法自然。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明的就是一句话,人类社会也是有更新与自我更新的动力的,也是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趋势的,而制度就是人类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关于这一更新与自我更新的方式与过程,和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方式与过程一样。同样地,道德与法律也是人类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更新与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

        我认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共同制定的一个契约。同样地,道德与法律也是社会共同体共同制定的一个契约。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一个契约呢?从单个的个体方面来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体利益。但从整体来看,之所以要制定这个契约,是为了防止个体由于个人理性而损害整体理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卷第二章写道:

        “但是,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如果他能诉诸他们的自利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作的事情是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那他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任何一个想同他人做交易的人,都是这样提议的。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每一项交易的意义,正是用这种方式,我们彼此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的东西。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

        从此由这段话奠定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也就是说,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就会带来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理性的结果就是整体理性。在这里亚当·斯密并没有在逻辑上严格证明个体理性的结果就是整体理性,他只是从人性出发,举了个例子,来说明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就会带来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给他的理论在逻辑上留下了破绽。

        直到研究囚徒困境并进而发现博弈论,才终结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在经济学中的神圣地位。博弈论指出个体理性往往导致群体不理性。所以为了达到整体理性,就需要有制度进行规范,对个体理性进行引导。

        其实,我认为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最终会带来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说法并没有错,和博弈论所说的个体理性往往导致群体不理性也并不矛盾。之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体理性与纳什所说的个体理性跟本不是同一所指。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体理性是在有条件制约下的个体理性,而纳什所谓的个体理性是没有条件制约下的个体理性。或者换句话说,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体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个体,而纳什所说的个体是理想化的个体,是一个作为逻辑符号的个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害人者,人必害之,所以他不能只考虑眼下的一点利益,他必须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放得开阔些,从大处、从长处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体是个社会中的理性个体。而纳什所说的个体,一个理想化的、逻辑符号化的个体,由于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只考虑眼前的一点利益,当然会导致整体的不理性。说到底,纳什所说的个体和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体相比,一点区别就是纳什所说的个体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无约束条件,具有短视性。

        我为亚当斯密所做的辩护并不是出于我个人的一厢情愿,而是亚当斯密自己为自己做出的辩护。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提到亚当斯密的另一本书,一本耗费亚当斯密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于《国富论》的鸿篇巨著《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在《国富论》中,他从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对人性的看法是双重的: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侧重说明人的利己性;而在伦理学中,亚当斯密又侧重说明人的利他性。只有经济上的利己性和伦理上的利他性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才是完整真实的人性。

        曾有朋友问我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我一笑答道,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简而言之,就是寻求利益最大化,就是所谓的自然而然。一般来说,经济学上把理性定义为利己,我不以为然。理性就是理性,无所谓利己还是利他。理性是利己与利他的化合体。所谓利己利他,是理性两个不同的方面。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理性,又怎么说得清是利己还是利他呢?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中国的无聊文人总喜欢写文章歌颂太阳,说太阳最是无私,发光发热照耀大千世界,滋育万物生长而一无所求。其实太阳才不管什么照耀世界,滋育万物呢,太阳如果不发光发热,能量聚集于自身,用不了多久就把自己融化毁掉了。说到底太阳是为了自身的存在才发光发热的,而不是为了照耀大千世界,滋育万物生长。如此以来,从对太阳自身来看,太阳是自私的,从对万物来看,太阳是无私的。说到底,太阳只是理性的、自然而然的,既非利己也非利他,既是利己也是利他。利己、利他只是看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来看理性而已。

        亚当斯密对人性看得很清楚,所以亚当斯密同时写了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国富论》中,他从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其实利他就是利己,利己就是利他,两者是一回事,统一于理性。《国富论》是从对待自身角度来看待理性的,所以偏向论述利己,《道德情操论》是从对待他人角度来看待理性的,所以偏向论述利他。

        从这一角度来看道德,就会发现道德绝对不只是利他,当然也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与利己的的化合体。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道德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9 10:25:33
前段时间因为我一句“我就是从《论语》中理解人性的”,导致最近东阳又迷恋上了《论语》,每天身上带本《论语》苦读不辍。几天前在图书馆,东阳皱着眉头对我说:“老田,我还是觉得《论语》只是一本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书”。我一笑,对他说:“看来你还是没读懂论语。一切关于人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达人性的问题,一切关于人性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理性的问题。所谓理性,也就是在能看到的最大范围内,最长时间内,在特定的局限条件下,寻求利益最大化。《论语》中讲的就是人性,就是理性。道德问题也就是理性问题。”我曾说过,道德绝对不是超越利益的精神境界,更不是教条的束缚,而是利益的延伸。这一点墨子看得很清楚,所以墨子说,义者,利也。只不过君子爱利,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道德。

        一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对商道的一点思考》的短文,现录于下:

        这几天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思考经济学与商学到底有何区别。有了一点感悟,权记于此。市场就像湖面一样,由于风力、月球的吸引力等外在力量与湖水本身的重力等内部力量的作用,湖面总是波澜起伏,趋于平面,但又总是不平静。相似的是市场也由于外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作用,总是趋于均衡,但总也达不到均衡。经济学关注的是均衡的状态,并加以研究;商学关注的是不均衡的过程,并加以利用。故古语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之言说的便是商道了。
        今日与何洋聊天,我言:“商学需兼备文理”,何言:“商学不只需兼备文理,还需情商”。我言:“商学之所以谓商,正是因为商学既需要智商,又需要情商。诸商兼备才能不受伤。”
        记得圣诞节时,给商战明师兄写贺卡,我笑言:“有一句现成的老话就很合适——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当然这是玩笑话,商师兄人品众所周知。为商者不戒这句老话,早晚会受伤的。所以李志文老师强调,为商者一定要牢记四字:仁、信、智、清。这不止是自我约束的规则,也是自我保护以求制胜的法宝。真洞见也!

        文中所说的仁、信、智、清,四字,就是道德——商业中的道德。

        道德是什么?我认为道德就是一种社会契约,是一种潜藏于社会中、并默默发挥着作用的社会制度。它的作用应该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个体理性,以达到整体理性。

        春秋时期,用以规范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制度——礼乐制度崩溃。礼崩乐坏使得人们行为与思想失据,从而一片混乱。所以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这个礼崩乐坏、失去秩序的社会重新建立规则、建立制度,使得人们有据可依、有则可循,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引导个体理性达到整体理性。由于孔子毕竟没有武力,不可能施行以暴力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所以孔子选择了道德,企图通过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以引导个体理性达到整体理性。即使在推行道德规范的时候,孔子还是寄希望于礼乐制度的重建的。所以孔子从来都不违反礼乐制度,哪怕此时礼乐制度徒有形式,也要坚持下去。所以“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只是孔子看重礼乐制度,重的不是礼乐本身,而是礼乐背后作为制度的规范作用。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所谓的“礼主别异,乐主和同。”

        孔子建立社会秩序是通过家庭关系来建立的。孔子主张仁,所谓仁,孔子说:仁者爱人。然而孔子所主张的爱是有差别的爱,也就是说爱的程度,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由近及远层层递减,也就是按照先家人、再亲戚、再朋友、再其他人,层层递减。按照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虽然还不够完美,然而毕竟可以达到一个均衡,虽然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均衡,然而毕竟这个社会不会再像没有社会秩序那样那么混乱无序。所以“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有人对孔子的言行道德产生怀疑,而我是可以理解孔子的无奈的,不如此又能怎么样呢?毕竟这是一个均衡的社会秩序了,虽然只是一个低级均衡。以当时的社会水平也只能达到这样的低级均衡了。

        说到底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社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有低级高级之分,所以道德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然而道德的原则却是不会变的。这个原则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个体理性达到整体理性,规范社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至于道德的形成,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淀,那些能引导个体理性走向整体理性的规则因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所以慢慢积淀下来,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于是便形成了道德。所以说道德的形成不是出于某个人的提倡,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因为对大家都有利,所以才被所有人接受,慢慢积淀下来形成道德。倘若只是出于某人的提倡,而非对大家都有利,不是出于大家的自愿接受,又怎么可能流传那么广、流传那么久,以至沉淀为道德呢?比如当初文化大革命提倡的那些所谓美德又还有多少还被人们遵守呢?毕竟那是不符合整体利益的,不符合人性的,必然不会长久,更不可能沉淀为道德。

        道德是一种美好的东西。然而,正如其它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美好的东西往往总是被用来做不美好的事情。我曾说过一句话,过分提倡道德的人往往是不道德的,因为他要在别人的道德中汲取自己的一份利益。比如,古代的皇帝,每一个都满口宣扬仁义道德,然而他们本人又有多少个讲道德的呢?一个个少廉寡耻,奢淫无度。他们只是编造出一堆堆的道德谎言要他的子民们去遵守,百姓们讲道德就不会反抗,这样就会有利于他的统治,有利于他的剥削。后来道德之所以被人们咒骂为封建道德,正是因为这些道德谎言给道德抹了黑,污染了道德。其实人们咒骂的封建道德只是那些道德谎言,而不是真正的道德。

        由此看来,道德之所以为道德,之所以能够始终流传,是因为能引导个体理性走向整体理性,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正因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所以才吸引人们去遵守、去保护。破坏道德的人就是破坏大家共同的利益,自然不见容于众人。所以我说,道德不只是自我规范的约束,同时也是自我保护以求制胜的法宝。所以遵守道德不止是义,同时也是利。我从来不把遵守道德看的多么高不可攀,遵守道德,说到底,从对待自身来看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从对待他人来看则是则是利他的高尚美德。两者是一体的,统一的,统一于理性。道德,本质上就是两个字,理性。

        然而,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我说过一句话,理性之所以有用,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是不理性的。人们之所以不够理性,一方面是由于万事万物具有不完全可知性,不完全可知,自然就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也就难以理性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性的短视性,人们往往只看到一点眼前的小利,而损害了大利、大义。这就不是理性,而是狭隘的损人利己了。由于道德缺乏武力保障,加上道德约束的滞后性和无力性,所以光凭道德是难以维持社会均衡的。这时候就需要法律的制约了。所以我从来不主张所谓以德治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9 10:27:22
大串联相通的东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5 00:44:19
对楼主的见地和博学表示很是钦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