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978 2
2021-06-17
如题,经济学如何应用于政策实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6-18 11:39:11
咨政报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18 12:33:44
这个问题很大,每个国家宏观调控的部门其实都运用的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而且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采用不同流派的经济学理论。近现代以来,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处理好通货膨胀、失业、汇率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一般来说是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扩大总需求,利用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扩大总供给。在古典理论里面是假设市场是可以时刻出清的,利率的灵活性调整可以使储蓄投资达到平衡,储蓄可以马上转化为投资,这个时候市场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市场自动进行资源配置。而且古典理论依据萨伊定理,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那么市场均衡的时候可以满足充分就业。但是众所周知,大萧条让这一理论破产。当然后来的供给学派也坚持这样的基本观点,但是80年代美国的减税计划并没有增加生产,而是导致财政赤字的激增...凯恩斯1936年写了通论,他认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萧条,根据他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理论。收入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其余的转化为储蓄,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以及所谓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市场会维持高利率,那么这个时候投资就不能抵消储蓄,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导致了失业和经济的萧条。这个时候为了弥补个人投资的不足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刺激经济。以上便是宏观调控的理论渊源了,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is-lm)。但是我们知道凯恩斯是假设短期价格不变的,对于总需求的刺激可以提高产量而不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提高,60年代普遍的通货膨胀又让它破产了,以后出现的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新凯恩斯等都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