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72 2
2006-08-30

伊利总裁潘刚有望成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首富”--因为按照该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潘刚将无偿获得数千万股的股票及股票期权等,“仅激励预期收益这一项,其收入就将超过2亿元”(8月29日《上海证券报》)。

在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的时候,这条新闻让我感到心情复杂。应该说这几年伊利的经营状况确实还不错,给总裁一定的“激励”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是不是就应该丰厚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让他成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中“首富”呢?伊利经营得好,总裁固然功不可没,但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的普通员工也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现在他们的收入和总裁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会不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激励”,降低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总裁的“激励”呢?

当然,如果没有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做铺垫,这些问题是说不清楚的,说不清楚就不说了吧。我这里倒是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给了总裁巨量的股权激励之后,总裁就一定会努力把企业做好吗?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给国企老总以股权激励是一个被普遍实行的办法,所以我这里是把它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来讨论的,并不是特指潘刚先生个人。

从直观上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总裁拥有了股权,他个人的收入就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捆绑”在一起了:企业经营得好,股票涨了,则他个人的财产也会增加;企业经营得不好,股票下跌,则他个人的财产也会“缩水”。既然如此,他就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来经营。

但是,在仔细研究了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造假丑闻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对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结论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安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及其他公司高管,也持有本公司的大量股票,但这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激励他们全心全意地为公司打拼,相反却激励他们伙同安达信会计公司大做其假账---把一部分负债拆分到合伙企业,掩盖了将近六亿美元的亏损,然后靠着账面的虚假赢利拉升股票,待到游戏快玩不下去的时候,就将股票尽数抛出,自己狠狠地捞了一笔,公司却随之破产,员工失业,不明就里的其他股东也损失惨重。

举出这个例子并不说中国的国企老总都会像安然公司老总这样玩,更不是暗示潘刚将成为中国的“斯基林”,而只是想提醒有关方面:这些年来我们在国企管理方面,一直都是在沿着如何加大“激励”的力度的方向前进的,但这条路上很可能潜藏着一些“安然丑闻”式的可怕陷阱。

在我看来,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中国国企老总的收入实际上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继续加大激励的力度,其边际效用也仍然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目前中国国企管理的主要矛盾,其实不再是“激励”,而是监管。我认为,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实际上将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如果不好好干,就可能失去目前丰厚的待遇,对这种前景的恐惧,将会使他国企老总们“被迫”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不知国资委的李荣融主任能不能听进我的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30 14:08:00
显然,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难道你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老总们都是缺钱吗?是缺钱让他们搞不好国有企业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30 18:13:00

如何提升我们的国企老总的素质?这才是本源,激励也好,监管也罢终归治标不治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