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和投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国地理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流出国数量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二是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西欧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但美国仍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在各发达国家投资地位变迁的同时,发达国家内部乃至全世界直接投资流出量的分布也逐步趋于分散化。迄今为止,约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直接投资,其中拉丁美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上升,反映了战后世界直接投资格局的重大变化,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结构已基本形成。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域结构出现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相互渗透大大增加。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战后投资重点发生了变化,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其地位相对下降。
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发生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①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矿业和石油业)向制造业转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
③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青睐。
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和流向的地域结构特征,说明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换言之,战后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