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是国务院要求地方**制定、并公布楼价调控目标的最后期限。只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没预料到,楼价“调控目标”最后戏剧性地演变成为“涨幅标准”,使楼市调控变成一场闹剧。
从地方**的“涨价标准”来看,在当前世界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中,唯独中国地方**继续积极推高楼市泡沫,也唯独中国的楼市有“只涨不跌”的预期的神话。每年保证10%以上收益率的投资,这桩只赚不赔的投资,哪里找?新“国八条”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2011年各城市人民**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制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在已公布了楼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之中,绝大部分提出将楼价涨幅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与去年上涨幅度挂钩,即涨幅在10%左右,而非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或居民的支付能力挂钩。仅北京在最后关头,在压力下提出了“稳中有降”的目标。说到底,地方**根本就不希望楼价下跌,因为房地产是大部分地方的经济支柱产业,而“土地财政”更是地方主要收入来源。
今年大部分地方的GDP增长目标都设在10%以上,楼价调控目标与GDP挂钩,显然是中央始料不及的,变相宣布中央**新一轮楼市调控失败,楼市调控这样戏剧性地“被空调”。从目前的情况看,出了楼价调控目标,比不出台还要糟糕。调控政策与市场的距离愈来愈远:地方**的楼价调控目标,变成涨价目标,显然不是中央**的原意,与老百姓期望楼价稳定下来、或下降的落差实在太大了,老百姓又要开始不淡定了。
目前,不少地方的楼价已高得离谱,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不得不望房兴叹。如果国内楼价继续年年大涨的话,执政者离老百姓将愈来愈远。面对“限价令”演变成“涨价令”这场闹剧,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已经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要听取民意,酌情调整。事实上,楼价涨跌取决于主要供求关系和预期,“限价令”本身就违反市场经济规则,并可能造成供应减少,最终引发今后楼价的暴涨。
客观上来说,从中国人口结构和城镇化速度来看,在供求失衡和**住房政策长期失误下,未来10年,在人口红利消失前,楼价依然看涨。当然,如果不出台调控政策,楼价上涨预期会更强烈,楼价上涨速度会更快。**把地产定性为经济支柱产业,到了现在,整个经济和社会都已经被地产绑架了,正是中央**多年来的住房政策失误,造成了目前这种局面。当前中央**所能做的,只能设法阻慢楼价上涨的速度,以减慢楼市泡沫的膨胀速度。
为什么楼价调控会这么难?**住房政策失误,以及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是造成调控政策与市场愈来愈远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地方迟迟不公布楼市调控目标,凸显了地方**不想调控楼市,或希望继续维持高楼价的情绪。从大部分地方**“抗令”不出台“限购令”,到最后一刻才公布调控目标,这凸显了中央调控楼市之难,因为,政策始终走不出中南海,地方**对国家政策还是默默的“抵制”。
这凸显中央调控楼市之难。而在这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中央又再一次败下阵来。中央**的政策威信进一步受到受挫。地方**实际上是推高楼市泡沫膨胀的元凶,而且还在积极推高泡沫。实际上,国内各级地方**基本上是企业,他们是在努力经营和包装城市,他们不是在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为人民币服务,为既得利益者服务。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保障房建设仅仅占刺激计划投资总额的很小一部分,但是,绝大部分省市还是没法完成建设目标。所以,不要指望地方**会落实中央政策,要地方落实政策,就必须与政绩挂钩或真的落实问责制,地方官才有压力和动力去落实政策。
中央**要稳定楼价,关键还是中央必需要有明确的住房政策,明确住房的属性是消费品而非投资品,以及增加供应。只有供求平衡,才能遏制楼价过快上涨势头,才能打破“只涨不跌”的预期。否则,“限价令”变“涨价令”式的闹剧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