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演苏
从1980年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务收入以年均30%的增幅高速增长。但是,这种高速增长对于国民经济作出了多大贡献,这种高速增长对于经济补偿、民生保障作出了多大贡献,这种高速增长对于提高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了多大贡献,这种高速增长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保险意识和行业的整体形象作出了多大贡献,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由于保险行业长期以来过度关注保险业务收入数据,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保险业务收入的内涵,导致保险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保险行业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经济补偿和民生保障的职能在弱化,每逢有大灾大难,本应有突出表现的保险业却经常集体失语,保险业存在的社会价值经常被质疑,保险行业出现边缘化的倾向。
保险业过度关注保险业务增长的危害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一书中指出,经济行为应当关心人、关心社会公共目标。 “经济增长成了不可动摇的目标和信念,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对‘物’的注意超过了对‘人’的注意”。由于保险业长期以来过于关注保险业务增长数据,忽略了对于保险业务所代表的含义及其对于社会提供经济补偿和民生保障的贡献,导致在保险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保险行业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经济补偿和民生保障的功能在弱化。由于保险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背后并没有真正提升保险行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理顺保险产品结构、没有改善保险行业形象,简单地复制理财产品及蚕食储蓄业务,使保险行业在金融领域面临“被”边缘化的倾向。
保险业务收入来源于经营各项保险产品所形成的保险费。保险产品分为非寿险与寿险,非寿险主要为保险保障功能较强的财产保险和短期意外险或健康险产品,寿险主要是具有一定储蓄功能的长期保险保障产品。
按照保险费收入来源分析,具有保险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杠杆比率,即由于风险发生具有概率因素,保险费的精算要充分考虑这种概率因素,从而导致保险保障型产品的保险费水平与其提供的保险保障额度存在上千倍甚至上万倍的比率,使得保险保障功能较强的保险产品通常有“物美价廉”之称。但是,由于其对于客户所具有的以小额保险费支出获得高额保险保障的特点,导致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保障型产品所形成的保险业务收入规模相对于储蓄成分较高的人寿保险产品而言表现出较低的保险费收入水平。因此,在过度关注业务收入增长的经营思路指导下,面对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有限的市场,可以通过迅速提升寿险业务占全部保险业务比重的做法,在增加人寿保险产品储蓄比率的同时降低保险保障功能,并且提高趸交或期限较短的人寿保险产品的销售额,从而达到迅速提升保险业务收入规模的目的。由于许多寿险产品的储蓄比重过高可能导致其真实的保障功能降低,加上重寿险、轻非寿险的市场导向,必然出现保险业对于整个社会提供的保险保障服务程度降低,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及社会对于保险行业的依存度下降,保险产品本身的个性被弱化,大量寿险产品成为银行储蓄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保险行业在金融市场的边缘化。
非寿险业务发展缓慢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危害
按照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由财产保险和短期意外险、短期健康险而构成的非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最高。因此,在保险业务收入所对应的保险费结构中,非寿险保费占全部保险费的比重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险业对于社会财产和直接关系普通民众生存利益的保险保障状况,或者说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真实状况及**和社会对于保险行业依存度的真实状况。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最新出版的SIGMA杂志披露的2009年全球保险业统计数据,中国保险业的非寿险业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中国保险业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储蓄性寿险业务比重过高,保险保障功能被严重弱化。通常而言,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在资源占有及产业群多样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对于保障性较强的非寿险业务的需求相对较大。但是,这种情况在我国却出现与大多数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相反的情况。(参见下表)
2009年,全球非寿险业务占全部保险业务的比重为42.65%。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国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前七位国家中,只有中国和印度的非寿险保费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低于全球平均值。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尽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但其非寿险业务收入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美国作为2009年全球非寿险业和寿险业保险费收入均排名世界第一的保险大国,其保险产品结构并没有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过度向理财储蓄型业务倾斜,仍然保持保险业自身的行业特性及行业核心竞争力。
俄罗斯由于传统的人身福利保障制度的影响及金融市场相对落后,保险市场业务主要是保险保障型产品。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及我国、但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的巴西,非寿险保费占全部保费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体现了经济建设所形成的社会物质财富增加对于以财产保险为主的非寿险业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于贫富差距较大的印度,尽管其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大多数国民的个人财产非常有限,企业和民众更多地寄希望于货币资产的收益,人寿保险业务占据市场较高的比重。
作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企业及民众的财产价值都以高于全球平均速度的增幅在快速增加,理论上应当形成对于财产保险的巨大市场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从中国的非寿险保费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重中得到反映,从而导致保险业面对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补偿表现乏力。由于2009年中国股市相对活跃和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的投资和刺激消费政策,导致以财产保险业务为主的非寿险业占全部保险费的比重创造了1997年以来的新高,而这个新高的纪录在目前保险业发展理念如果不做出重大调整的前提下,将随着经济环境的正常化而将持续保持,因为近十年来中国非寿险业务占全部保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以下。所以,作为资源大国和产业群多样化的大国,我国寿险业务的比重相对较高,其中以银行保险为主导的储蓄型业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我国保险产品的结构极不合理。
财产保险业务的滞后导致重大灾害损失的补偿机制严重缺失
2005~2009年间,我国每年因主要灾害及事故事件导致的财产直接损失超过7000亿元;其中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财产直接经济损失约4500亿元、工业安全事故导致的财产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交通事故导致的财产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火灾导致的财产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同期,我国财产保险业年均保费收入约2000亿元。也就是说,过去的五年间,即使将全部的财产保险业务收入都用于这些主要灾害事故损失的赔偿,也只能分担其中的28.5%,其余的损失只能由国家、企业和个人承担。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加上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积累也逐渐增加,财政拨款和慈善捐款成为解决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财产损失的主要来源,部分财政拨款和企业及个人资金成为相关事故事件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承担者,保险业在其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保险业在30年前非常弱小,30年后仍然非常弱小,当保险业在为总资产突破4万亿元欢欣鼓舞时,是否想到全中国保险业的全部家当略高于交通银行、仅为中国工商银行的1/3,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位、国内众多行业开始成为全球同类行业排头兵的今天,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地位仍然与国家形象存在差距,全球市场规模排位从200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7位,在2010年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保险业2009年的全部保险费收入不及全球保险业排位第1的保险公司,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在全球保险业排位仅为第16位。通常而言,国运昌、保险旺。但中国保险业的现实表现很难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提并论。
面对保险业在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30年的今天所面临的诸多尴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偏离了既有的生存轨道,通过蚕食银行储蓄资源和盲目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环境下充当民间资本避风港,实现寿险业务“短平快”的膨胀,导致全行业缺乏对于保险保障型产品的关注与扶持,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等“物美价廉”的保障型产品占市场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致使保险业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前表现乏力,对于国家和社会在防灾、救灾和经济补偿方面的作用甚少,使得**在出台相关法规时不再提及保险。即将于2010年9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颁布《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已经没有以往相关法规中会经常出现的“保险”字样,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对于保险业的功能和作用也存在质疑。因此,保险业必须从行业发展的大局思考保险业发展的社会作用和意义,真正让每一分保险业务收入都能够体现保险的本质属性。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
2009年全球国土面积前七位国家的非寿险保费占全部保费的比重
国家名称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印度
非寿险保费占比 98.48% 55.76% 33.01% 56.80% 49.08% 46.10%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