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私”的涉税风险,这几点千万要注意
企业公转私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八大项内【发放员工工资,员工差旅费报销,支付个人劳动报酬,向自然人进行采购,归还个人借款,支付个人赔偿金,股东利润分配,个人独资企业利润分配】
公转私易引起注意的主要是下列情况:大额的现金交易(超过5万元)、资金流向与生产经营无关、公户私户频繁互转、频繁的开户销户、与闲置账户进行大量交易等。
若是引起了关注,首查涉及的税务问题及税务风险。
一:
是否存在公司将资金转给股东个人使用,至年度终了之后,即未归还公司,又未能证明用于公司生产经营的?
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按照个人所得税政策规定,可以按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这个规定主要目的是防止公司资金被股东长期无偿占用,侵害公司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作为财务,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看公司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如果存在应告诉股东,健全借款手续,并及时归还公司,切不可跨年度占用公司资金。{题外话:为了企业的发展,还是得站在专业的角度上适度提醒一下决策人,一个好的财务团队,能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二:
是否存在一个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证明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独立的情况?
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按照规定,股东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作为财务,应告诉股东,应尽可能将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划分清楚,做到公私分明。并且,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化运作;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必要请中介进行审计,以证明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相互独立。
三:
自2020年7月人民银行下发“大额现金管理”试点政策以来,银行加强对公转私的管理监督,主要目的是防止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正常合法的资金往来,并无实际影响,所以,只要公司业务真实、合法经营,无需对“公转私”过分解读!
只要成立了公司,就是法人组织,应当把公司与公司的股东之间进行区分,做到“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公账转私账的法律风险。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合理合法的解决公转私的税率问题,依法纳税是我等的应尽职责。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望诸君铭记。
对税务筹划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同笔者共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