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25日文章】题:把人民的资产权还给人民(作者 汤姆·霍兰) 人数多得出乎意料的读者纷纷来信,质疑24日专栏文章(即《参考消息》3月25日14版《港报文章中国消费者“辜负了世界期望”》——本报注)所提出的观点。那篇文章谈的是今年前两个月中国零售额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加上消费者信心的滑坡,这一下降促使笔者怀疑中国的消费增长是否真的会像全世界许多人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大的全球经济动力。
尽管中国的工资水平近来有所提高,但该国的收入者似乎仍倾向于存钱,而不是花钱。他们会拿超过40%的月收入进行储蓄。瑞士信贷银行亚洲区经济学家陶冬称,这些都是“无用的数据”。他坚持认为,内地消费需求在迅速增长。陶冬说,官方数字未记录中国兴旺的灰色市场。他还指出,别克车在华销售量已超过在美销售量。“如果这不是汽车业繁荣的话,我不知道什么叫汽车业繁荣”。
陶冬的有关中国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中国消费需求增速与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速并不持平。换言之,消费开支规模所占中国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这意味着,推动该国经济增长的是规模持续扩大的投资。就连高级官员也承认,这种增长方式不具可持续性。
但事实证明,改变方向很难。过去4年里,多名**要员一再宣称,他们希望鼓励民众走出去并增加开支。然而,同期中国家庭开支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在下降。
有一些中国问题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萎缩之势已发生逆转。他们认为,鉴于经常项目顺差即中国储蓄额和本国投资额之间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也就证明,中国消费者当前在减少储蓄并增加开支。但也有一些中国问题分析人士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经常项目顺差下降的原因不是储蓄规模下降了,而是投资规模还在增加。换言之,他们认为,过去几年里,中国国内经济更加倚重投资,个人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小,而这与**宣布的政策恰恰背道而驰。
最近出台的五年规划希望通过鼓励发展本国服务业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想法不错。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创造足够高的经济增长率, 以给中国不断增加的城市劳动力大军提供就业机会,从而维护稳定。但实际上,过去10年里,中国的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并不利于创造就业机会。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0个百分点,该国的就业率只会提高1%。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北京需鼓励发展本国服务业,因为服务业可为每实现1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产值多提供近40%的就业机会。
但要发展服务业,北京就需说服中国民众走出去并增加消费。而事实证明,这很难做到。罗奇建议,中国**提升消费者信心的一个方法或许是,向中国养老金系统加大注资力度,因为这样做更具说服力。罗奇说,中国国家养老金资产总额仅为2.7万亿元人民币,这点钱只能让每个劳动者领取到大约3000元。
罗奇说,一种解决办法是,向该国养老金系统大量注资。毫无疑问,中国**有财力实施大规模注资。中国拥有2.8万亿外汇储备,并直接控制着本国的120家大型企业。北京不差钱。但中国官员是否真的准备将人民的资产直接供给本国人民,从而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所宣称的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