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11 18:31:00的发言:
是不是指节假日,人们时间成本下降,相对集中在消费场所,需求增加,有的商品与服务,供给增长不多,所以价格上升,有的,供给增长较多,价格下降,同时,利润增长?
窃以为,多与不多,不能只看供给一个方面,也不能仅从消费者的成本变动与供应商供给变化看,而应该对供、需和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几者进行比较。
我把前面的分析做进一步润色,如下:
物品的价格取决于边际上最后一单位的供需情况。也可以说,物品的价格取决于它稀缺的程度。
在节假日,大多数顾客(需求者)不会因为耽误工作而减少收入,消费的成本比工作日下降了。
成本降低,需求增加,物价相应提高,提高的幅度不大于顾客因节假日所降低的消费成本;由于商家(供应者)预知节假日会有这一状况,提前准备了大致相应的供应,(由于例如规模效应等原因)交易成本被降下了来,在竞争下,物价会下降。
需求增加会提高价格,交易成本下降会降低价格,一增一减。其结果是:
A.物品的供应量不易改变的,如影院的电影、某些交通工具等,交易成本下降的幅度小于需求增加的幅度,故价格上涨;
B.物品的供应量容易改变的,如超市的食品、商场的衣物等,交易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需求增加的幅度,其价格下跌;
C.看似同一件商品,价格也存在增减不一的情况,是因为有连带的相关物品价格被委托于该商品的标价之上,该商品价格的涨跌,实际上是相关物品的供需发生改变所致。例如,商店卖的啤酒减价,酒吧的啤酒则未必减价,这是因为两者的啤酒分别所处在销售环节的不同位置。酒吧的座位数量(空间)不易调整,啤酒涨价,其实是收座位费。
此外,不排除在节假日下费成本会提高需求者,也不排除在节假日交易成本会增加的商品。但道理是一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13:24:1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