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吵架实在是很有意思。我这里想评述一下楼主、pengleigz、天涯诗客的意见。
其实在我看来,三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
| * * 供给曲线S
| * *
| * *
| * *
| * *
| * ————————》均衡价格P,以及均衡交易量Q
| * *
| * *
| * *
| * * 需求曲线D
|-----------------------------------------------------
-----------------------------------------------------------------------------------
楼主所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均衡价格P之下,为什么均衡交易量是Q,而不是小于Q的一个量呢?
这个答案很明显,如果交易量小于Q,即横轴数值小于Q,那么需求曲线S还在均衡价格P之上,而供给曲线还处在均衡价格P以下。
此时,如果需求者和供给者交易,那么双方都能获得好处,消费者取得消费者剩余,而生产者取得生产者剩余。
在均衡交易量Q的左边,双方对商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
如果这样理解楼主的意思,那它无意是正确的。
但这样的观点是有适用条件的:即我们考察的是均衡交易量Q左边的情形。
-----------------------------------------------------------------------------------
pengleigz所思考的问题是:在均衡交易量Q之下,为什么均衡价格是P,而不是小于P的一个量呢?
这个答案也很明显,均衡交易量Q对应的个人的效用增量MU与P的关系应该是:
MU / lambda = P
其中lambda是1单位货币留于自用的效用。
基于这一点,pengleigz认为市场上可观测的均衡价格P直接反应了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增量大小。
正是如此,pengleigz才认为35元的破书比15元的咖啡更受消费者欢迎。
但是这样的观点也是有适用条件的:即我们考察的恰好是均衡交易量Q水平上的情况。
-----------------------------------------------------------------------------------
以下是天涯诗客对我14楼帖的回复: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4-8 09:19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1-4-8 00:25 
我楼上发的这个帖有问题,我都被你们绕进去了。
是我错了,你的意思我知道了,这里的35元你认为是市场价。
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或许你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
MRS12=MU1/MU2=P1/P2=35/15
如果单从增加一单位两种商品,看谁给消费者带来更大效用增量的角度上来看,破书或许是更受消费者欢迎。
一,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即,市场价,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的.换言之,这个市场价,只是部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其实书并不是这么回事)
二对特定的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愿意接受高价,而是因为效用较高而导致高价.换言之,高价不是人们选择的原因,而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我想说,他说的也有道理。
你们注意,在我的论述中用到了“MRS12=MU1/MU2=P1/P2=35/15 " 这个公式。
这个公式是有适用条件的:
(1)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均存在
(2)商品无限可分
(3)强单调性成立,即每种商品对消费者都是好的,如果其价格为0,消费者都会无限配置该商品。
(4)效用函数可微
(5)......
其实第2点与第3点就保证了每一位消费者都会配置破书与咖啡这两种商品。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必将使MRS12=MU1/MU2=P1/P2=35/15 成立。
只要该式成立,那么在当前消费配置组合下,增加1单位破书确实要比增加1单位咖啡更受消费者欢迎。
但上式的成立是有苛刻条件的,一旦上述条件不能满足,那么这个结论就不成立。
如果将天涯诗客回复中“市场价,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的”这句话看作是对条件2与条件3的质疑,那么他不赞同pengleigz与我的结论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三个人的说法都有些道理,就看你怎么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