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4-8 16:41 
我与P兄的根本分歧,在于什么是价值的尺度问题.这由P兄的对楼主的回复及我对他的回复其可以看出.
q
楼主认为,“价值没有尺度,全凭个人喜好。”
P兄于是说,这完全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件物品,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偏好于价格较高的物品。价格,是人们衡量偏好的客观标准。
我针对这话说:
那可不一定,如果某本烂书标价35元,而一杯咖啡标价15元,我宁可要咖啡。
-----------------------
P兄认为价格是一种尺度(这其实以前就争论过),他在这里用价格来衡量偏好或效用,而我反对这种观点,因为价格又是如何确定的?
---------------------------------------------------------------------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讨论到现在,我认为我可以将pengleigz的想法用我的方式说出来,顺便回答你的问题。
先抛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价格你可以任意定,比如让你天涯诗客来定,定多少没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做会发生什么。还是拿你的破书与咖啡作例子:
假设破书价格为P1,这个你任意定,而咖啡价格为P2,它等于15元。
我们先引入边际效用MU概念,它表示每增加(或减少)1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或减少的)效用量。
下面,我们引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或减少),该商品对应的边际效用MU值逐渐减少(或增加)。
假设我的收入只有M这么多,要如何分配到破书与咖啡上去呢?假设我先随便买破书与咖啡,结果造成:
MU1/P1>MU2/P2,其中MU1与MU2分别表示破书与咖啡的边际效用,那么此时,如果我从咖啡的消费中抽出1元改投在破书的消费中,我就能使效用增加MU1/P1-MU2/P2这个量。
我会一直减少咖啡的消费并增加破书的消费,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样做会使得MU1下降,MU2上升。
直到MU1/P1=MU2/P2成立时为止。
反之,当MU1/P1<MU2/P2时,我会增加咖啡的消费,减少破书的消费,直到MU1/P1=MU2/P2成立时为止。
于是,在既定的P1与P2下,消费者总是按照MU1/P1=MU2/P2的原则配置资源。
那么,回过头来:
(1)如果你天涯诗客确定P1等于50元,由于P2=15<50,且MU1/P1=MU2/P2成立,故MU1>MU2,即如果在当前最优配置下,白送1单位商品给消费者,那消费者肯定是选择破书,而不是咖啡。
(2)如果你天涯诗客确定P1等于10元,由于P2=15>10,且MU1/P1=MU2/P2成立,故MU1<MU2,即如果在当前最优配置下,白送1单位商品给消费者,那消费者肯定是选择咖啡,而不是破书。
你看,
消费者对破书的偏好程度完全取决于你对破书的报价,即使你的报价不是均衡报价,而只是你随便报的。
但请注意,以上只是在说“白送”的情况。
如果是按报价付钱,那么由于有MU1/P1=MU2/P2,故消费者每1元钱用于消费破书与消费咖啡所获得的效果都是同等的。
---------------------------------------------------------------------
但问题是,如果你天涯诗客是生产破书的厂商,那么你的报价就不能胡来,你要考虑价格的制定能使供求平衡。
归根结底,该价格不是胡乱定的。
---------------------------------------------------------------------
但是,但是,你设定的情形是“如果某本烂书标价35元,而一杯咖啡标价15元”。
那么,在你设定的情形下,确实,如果是白送,应该每位消费者都会选择破书,而非咖啡,理由如上所述。
公平的说,我认为在你与pengleigz的争论中,你失败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
如果不是白送,而是购买,那么对于每一位消费者,购买破书与购买咖啡对他们都是等效的,没有谁更好谁更坏的说法,理由仍如上所述。
=======================================================================================
=======================================================================================
第一个问题,随便购买时,在成交之前,有没有成交价格?没有。同时,你这里有一个前提,即,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是确定。但问题是,商品价值具有时空性,确切地说,是商品具有时空性。这意味着,今天的这本书,已经不是昨天的这本书。这也就是说,且不说之前的有没有成交价格且这个成交价是如何来的问题(这是与P兄分歧的关键),仅这已经有的“且MU1/P1=MU2/P2成立”而言——第二个问题,在新的时空里,这种成立已经不是确定的了。满足戈森第二定律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首先要对效用进行判断,而这种效用判断的确定,一个前提是,对享受物有充分的了解,另一个前提是,其他条件不变,然而,进行新的选择时(这对同一本书则不可能),人们即可能对享受物有了新的认识,也可能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正因为如此,我才强调说那是一本烂书。
这也就是说,MU1/P1=MU2/P2成立至少还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效用所对应的价格是实至名归。于是,这就涉及到了第三个问题那就定价问题。一个均衡的价格或者说一个为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接受的价格,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其他条件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确定下来的。如果我们仅仅讨论均衡价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并忽略价值的确切地说是效用判断的时空性问题(这还不是边际效用判断),那么你的说法没有什么问题——它不过就是戈森第二定律的问题。但)是,我们事实上是在探究价值或者说交换比例的成因,那么我们就不能再以价格来说明问题。即使我们说同一商品在新情况下的价格成因,原有价格或原有的效用判断,也仅仅是新的判断的一个内容,而不是全部。
再说第四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本例中书的定价问题。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不知道书到底是根据什么定的价格,虽然从理论上说,定价的策略有很多。但是,对于书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花钱出书(据说有作者包销的),那么其定价恐怕更是依据成本及作者的意见了,我手中就有一些国内作者关于劳动价值论方面的书籍,有些书实在不敢恭讳[尽管有人甚至花钱请人作序(据说五百元一篇)替作者胡吹一通,但这只能骗人把书买来,而不会真正得到读者的认可]。然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购买之前把书了解一下,我们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书的定价。恐怕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有些书打好几折出售,而有些书无论如何也不打折。那么,当我们一本书认为很烂,从而其效用与比如35元的定价不相趁甚至其效用低于一杯咖啡的效用时,还会选择书而不选择咖啡吗——如果二者必选其一的话?当然,同一本书,我们一般不会有重复消费,那么对于重复消费的商品,如果我们通过消费了解了其效用与当初的成交价格不相趁呢?如果差到一定程度,不也如此吗?这也就是说,边际替代率只是一定时空下的结果,在新的时空下,严格地说,它只能产生新的边际替代率。而我的选择,依旧符合戈森第二定律。因为我依旧是依据我的效用判断来选择效用最大的而不是价格最高的来增加我的享受的。我们始终不能忘:,价格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效用从而价值具有时空性。这二点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