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来说句公道话:我既赞同楼主的观点,也赞同pengleigz的观点。
-----------------------------------------------------------------------------------------------
pengleigz的观点是:
pengleigz 发表于 2011-4-7 14:18 
“价值没有尺度,全凭个人喜好。”这完全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件物品,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偏好于价格较高的物品。价格,是人们衡量偏好的客观标准。
比如,拿上帖中天涯诗客提出的那个35元的破书与15元的咖啡为例子:
pengleigz坚持说价格表明了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可以用价格这个客观事物测量的。
我认为他讲得有道理:
MRS12=MU1/MU2=P1/P2=35/15
如果从增加1单位两种商品,看谁带给消费者更多效用增量的角度上来说,确实35元的破书更受消费者欢迎。
pengleigz主要着眼于消费者的当前商品配置组合,他主要考虑如果就当前组合,若只许增加1个单位商品,那究竟增加哪个商品会带给消费者更多效用。
在这个问题上,价格可以成为很好的测量指标。
-----------------------------------------------------------------------------------------------
楼主的观点是:
lwzxy 发表于 2011-4-7 10:54 
马克斯及其门派著作的无用:所谓客观价值、等价交换
现在,我们必须认清:评值的意思是取此舍彼。就逻辑的意义讲、就认识论的意义讲、就心理学的意义讲,以及就行为学的意义讲,都只有一个取舍型。至于是一个男孩舍弃其他的一些女孩而追求某一女孩,或者是某一个人不交别人而选择某人作朋友,或者是一位业余的艺术家欣赏某一幅画而不欣赏其他的几幅,或者是一个消费者购买一条面包而不买一块糖,这都没有关系。
取舍,总归是喜欢a或想a更甚于喜欢b或想b。货物价值之没有衡量的尺度,正如同性爱、友谊、同情、美感之没有标准,没有尺度。如果一个人拿两磅牛油换得一件衬衣,对于这笔交换,我们所可以说的只是:他——在这交换的时刻和当时的情况下——愿意放弃两磅牛油取得一件衬衣。的的确确,每一取舍行为必含有一定的心理感觉的强度。渴望取得某一目的物,其强度是有等级的,这个强度决定了成功的行为带给行为人的心理利润。但是,心理的量只能感觉到,那完全是属于个人的。它的强度不是语言文字所可表达出来,因而没有方法可以叫别人知道。
我们没有方法可以建构一个价值单位。让我们记着:同质的两个单位供给,必然是受到不同的评值。赋予第n个单位的价值低于赋予第n-1个单位的价值。
我也赞同楼主的观点,因为他的观点同样符合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你们想一想,如果大家对一件商品的价值判断是相同的,那么还从何得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呢?
拿这个例子来说:
楼主的着眼点不同于pengleigz,他不是着眼于当前消费配置组合,而是着眼于单个商品,且不是着眼于它的均衡价格,而是着眼于需求曲线在均衡价格之上的部分,以及供给曲线在均衡价格之下的部分。
-----------------------------------------------------------------------------------------------
总之,两个人都是对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