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4-9 16:50 
这样,你说的那种情况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当我对既定的消费达到最大化之后,除了这本书,没有任何其他可供选择的商品。而一旦有,并且对这本书的评价没有改变,从而我认为我消费其他商品所获得的效用要大于消费这本书的效用。那么我依旧不会选择这本书。
这也恰恰是我与P兄的分歧所在,即,到底是效用起决定因素,还是价格起决定因素。因为价格终归是过去时,与之相联系的效用判断是也是过去时。
这也就是说,不是我在前述条件下一定要选择这个价格最高的,而是我别无选择。一旦有选择,我总是要根据我自己的效用判断,而不是单纯的价格本身。也许,还有另外一本书是10元钱,但我恰恰认为这本书是本好书。那么我只会选择这一本,而不是另一本。在此,起作用的不是价格本身,而是这个价格所能够买到的所有商品的效用比较。只有这种比较,我才能作出哪一个效用大一些,哪一个小些的判断。
这也就是说,正因我必须最求效用最大化,才不能以价格本身为我选择的依据。
这其实意味着,不管这本破书是35元,还是15元,或10元。在其为惟一选择的并既定消费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它——除非我认为它毫无效用可言。
你说的话,我基本赞同。
其中有一句我很同意:“正因我必须追求效用最大化,才不能以价格本身为我选择的依据”
确实如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
pengleigz所说的价格高效用高,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之后的结果,它是结果,而促成它实现的,正是效用最大化这个人人都会做的行为。
比如,我已经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即MU1/P1=MU2/P2,那么,由于P1>P2,故MU1>MU2,即若白送商品,我会选择破书,而非咖啡。
但你若还没有实现效用的最大化,那么你自然要以你自身的感觉来进行选择,而不是看到P1>P2,就盲目认定自己的MU1>MU2,也许你当时的感觉是MU1<MU2也说不定呢。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时,若是白送,你不见得会偏好价格高的破书。
只是,你迟早也会到达MU1/P1=MU2/P2的状态,此时对你而言,MU1>MU2,若是白送,你也会偏好破书。
------------------------------------------------------------------
我希望你能够理解pengleigz的观点,他始终是着眼于人们都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之后的情况,始终是着眼于白送时人们的偏好。
而你却始终在说还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之前的情况。
你们只是在看着各自的领域,这本身没有错,但你们也不能因为对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认为对方错了。
一般情况是这样的:
有n种商品,价格为P1,P2,...,Pn。
在所有人都实现了固定收入下效用的最大化后,对任何一个人,都有:
MU1/P1=MU2/P2=......=MUn/Pn
假设商品价格关系是:P1<P2<......<Pn,那么必然对任何一个人都有:MU1<MU2<......<MUn
这时我若对你说,我可以白送1单位商品给你,你想选择那个商品?
你肯定会偏好价格最高的第n个商品。
这就是一般情况,它的前提是:你达到了效用的最大化,且考虑的情况是白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