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意思是说,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可见,"以正合,以奇胜", 是兵家取胜的要诀。打仗没有奇兵便不可能取胜,我们在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善出奇者,为什么能为众人之所不能,这与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分不开,这种人不仅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而且善于打破常规,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人们往往把这种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或者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以奇胜",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看法和认识上具有独到之处。
独立意识是善出奇的思想基础,它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的产生都不是首先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所有的人都发现了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也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对一件事物提出新的看法,总要有人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如果是人们已经提出过的,或者是已经认识到了的,就没有多少价值了。相反,这种见解如果还没有人提出过,或者许多人虽已意识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这种见解便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一种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来自模仿。有一则寓言很能说明问题:一只九官鸟学人说话,不久能讲二三句了。九官鸟踌躇满志,从早到晚喋喋不休地念叨。这天,有只蝉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听了便嘲笑起来:"喂,你的歌声太刺耳了,与其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不好听吗?"蝉全神贯注地听完后,对九官鸟说:"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歌,你说的固然悦耳,但不是你们自己的,是别人的语言。对吗?"一个人如果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见解,那么,他的主张再好也是人云亦云的产物,因为模仿是不会成功的。我们都知道"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典故,模仿的结果只能是丧失"自我".
毛泽东就很有独立意识,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总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农民问题上,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中国的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见解。由于这种观点在当时看来既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又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例,所以遭到了党内陈独秀等人的反对,被一些人指责为"农民意识"。然而,中国革命的实践证实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独立意识。可以说,在战争乃至许多方面,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都不失为一个"善出奇者".
有独立意识的人同样也具有独立人格。这种人并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他个人和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上,他不仅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对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乃至世界的事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绝不人云亦云,也不会去随波逐流,他不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与自己的看法一致,也不去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高而盲目服从,也不会因别人的地位低而加以轻视;他对自己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总是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敢于和善于针对公共事务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立人格。人类的人格虽然是平等的,但各人的个性不同,这样就产生了独立意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无以取代的天赋特质,都有他不同凡响的地方,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不必羡慕他人的荣耀,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我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独到的见解和可贵之处。
塑造壮丽的人生,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气魄和创新的意识。不论开创命运,拓展生活,还是张扬新思想,都必须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说人所不能说、不敢说和没有说过的话,做人所不能做、不敢做和没有做过的事。要善于从常规中解脱出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