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市场上传出消息,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宣布以65亿美元(81亿新元)收购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与此同时,新加坡时间4月5日,中国五矿资源首席执行员米安德(Andrew Michelmore)在新加坡表示,五矿资源与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的矿业企业Equinox Minerals进行了沟通,要以65亿美元收购后者的股份。 在这两个购并案中,中美两国企业均以65亿美元出手,这似乎暗示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市场上正追逐着西方企业,逐渐地成为了购并市场上的重要角色。 八大海外并购失败案例 事实上,除了五矿资源之外,仅这个月,市场上传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消息就有:中国蓝星集团获欧盟监管部门批准,以20亿美元收购挪威综合企业奥克拉集团(Orkla)旗下硅业务部门埃肯公司(Elkem);曾经屡屡受挫的上海光明食品计划筹集近10亿美元收购法国酸奶公司Yoplait;紫金矿业表示正关注在菲律宾和印尼的收购机会等。 但这些年来,中国至少有八大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其中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投资百仕通和摩根士丹利;中铝收购力拓;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等等,而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达12%;虽然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然远超过美国和英国的2%和1%。据德勤2010并购报告统计,超过50%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企业还要频频高调出征海外市场并购市场呢? 从前面提到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并购案,加上日前世界几大交易所竞逐并购硝烟未散,在人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幅世界企业加速并购的图画。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美国经济开始好转,中国经济继续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不仅是中国企业,全球企业如今都面对一个新的投资的时间窗口。世界资本市场上,充斥着价格不算太昂贵的企业资产,那些积极进取的企业,正盘算着如何通过海外并购迅速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上中东局势不稳,以及日本大地震等等重大事件,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有实力的企业,此时纷纷在国际市场上狩猎战略性的商品,包括能源、矿业资产,中国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举例来说,上个月,“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以97亿美元现金收购化工巨头美国路博润公司。 2011年带给人们的一种感觉是,世界正出现新一波的并购浪潮,各国经济,各个企业的强弱正在加速洗牌,企业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也因此出现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一改过去的柔和姿态凶狠出击。 遭到外国**和政客抵制 在新的全球经济环境当中,从失败中得到教训的中国企业,无论是海外并购的目的、对象,与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中国国有企业巨头挟巨资在海外收购战略性资产,当即遭到外国**和政客的抵制,而另一些企业在海外收购,是为了获取国外企业拥有的技术,他们除了能够拿出比竞购者高一些的报价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博弈的优势。所以,以前中国企业海外购并屡屡失败,并不足以为奇。 现在,中国企业似乎避开了动辄上百亿美元的海外购并,而将眼光放在了中等规模的海外资产上,同时也更多地顾及被收购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要。 从收购活动的技术上也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复杂和曲折的并购活动中逐渐变得成熟和老道起来。例如,最近万华实业集团收购负债累累的匈牙利化工集团BorsodChem,万华使出了巧妙的,但也是咄咄逼人的并购战术来控制BorsodChem。 无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会有多少,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并购,将是一个挡不住的趋势,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普华古柏的数据,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达到创纪录的188宗,高于2009的的144宗,交易数量增长超过30%。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将以30%的速度增长。随着中国企业吸取的教训越来越多,加入并购行列的中国企业数量增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预期会继续呈现下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