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1、空间是动变展现的基本形式,时间是动变的基本度量。
说明:(1)动变如何展现(以及可能如何展现),就会有何种的空间(以及何种可能的空间)。
(2)空间是对动变过程和效果(主要是效果)的度量,时间才是对动变本身的度量(动变过程的外在标志或标尺)。
(3)时间=动变尺度/动变速率。动变尺度包括但不限于空间方面,动变速率包括但不限于运动速度,二者都是把握动变状态的重要概念。
(4)动变尺度太大或者动变速率太小,就会给人“永恒”“长久”的感觉;反之,动变尺度太小或者动变速率太大,就会给人“转瞬即逝”“过得真快”的感觉。
2、动变决定时空。
说明:(1)动变决定时空,简而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运动(以及可能的运动)就有什么样的时空(以及可能的时空);运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时空就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2)“动变决定时空”是笔者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结论:不同的运动速度,对应着不同的时空形态;运动速度的变化,必会引起时空形态的变化。——运动的变化引起时空的变化,其变化的具体状态或程度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速度)与光速的“比值”有关(可参考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故而,人们常常感觉“时空不变”只是因为其运动速度(及其变化速度)相对于光速而言“太小”以至于其时空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3、以不同速度运动(以及变化)的系统,有不同的时空(“钟”“尺”);一般情况下,不同运动系统的时空(“钟”“尺”)是各自独立、互不校对的;只有在其相互作用(或相互联接)的情况下,其各自的时空(“钟”“尺”)才会发生相互校对;只有在其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其各自的时空(“钟”“尺”)才会交互合成(新的时空)。
说明:(1)动变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其各自的时空(“钟”“尺”)就会相同或相近。
(2)不同的运动体相互作用的频率越高(这意味着其相互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其时空(“钟”“尺”)相互校对也就越频繁、普遍;随着其运动速度因此而趋近、趋同,其时空(“钟”“尺”)也会相应的趋近、趋同。
(3)共存于一个“大系统”的不同事物,自然会有基本相同的时空(“钟”“尺”)。
4、物质和能量影响时空。
说明:(1)物质的分布、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频率、其相互结合的方式与程度,会影响其各自或共同的时空;
(2)不同的能量意味着不同的运动(以及变化)能力、方式与速度,因而意味着不同的时空;不同能量系的分布、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频率、其相互交融的方式与程度,会影响其各自或共同的时空。
5、闭合系统的时空形态与开放系统的时空形态是不同的。
说明:(1)闭合系统是“封闭”的或“自给自足”的,不与他者相互作用(亦即不与他者相互交流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其内的动变以及时空处于某种“本原”状态。——例如,在量子论中,可以将其理解成“薛定谔的猫”的初始“猫舍”。
(2)开放系统是与其外的他者(诸多他者)相互作用(亦即相互交流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其各自的动变以及时空亦因此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亦即处于互“化”状态)。——例如,在量子论中,可以将其理解成“薛定谔的猫”的对外(特别是人)开放的“猫舍”。
(3)系统的对外开放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对外展现、与他者相互作用、受他者影响而改变(实际上是与他者相互影响-改变)。在对外展现阶段,系统原来的自身独立性和完整性就已经被“破坏”或者“改变”,因而开始离开其“本原”状态;相互作用的阶段,亦即相互交流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阶段,亦即从量变逐步走向质变的阶段;受他者影响而改变(实际上是与他者相互影响-改变)的阶段,是逐步接近、直至实现质变的阶段,从而远离了其“本原”状态。——因此,用开放系统的动变及其时空来说明封闭系统的动变及其时空,即便进行了“理想化”的“还原”,至多也只能得到后者“近似”的表征。
(4)事物及其动变的对外展现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对外展现的维度、精度、稳度(稳定度)。当观察者试图把握(或描述)事物及其动变的对外展现的时候,其掌握和应用的维度、精度、稳度因受自身条件、工具等的影响而不可避免的具有种种局限或缺陷。——这进一步增加了人类把握动变及其时空的难度。
6、对不同的惯性系(匀速运动系)的运动及时空(“钟”“尺”)的转换而言,时空(“钟”“尺”)的爱因斯坦-洛伦兹变换系数只是运动本身在不同惯性系中出入的转换系数的近似反映。——对运动本身在不同惯性系中出入的转换系数,研究者可以无限接近,但未必能够真正掌握。
7、“动变决定的非平直时空及其交互合成”是未来时空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密匙。
说明:(1)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时空,不是平直的、纯一的时空,而是非线性的、复合的时空;不是静态复合的时空(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复合的时空(动变着的);不是单纯外在复合的时空,而是繁杂交互合成的时空。——它之所以显得平直、均匀、有秩序,是因为它被其所在的“大秩序”所“平均化”和“同一化”了。在某些局部、细微之处或者在某些条件下、情境中,时空的不平直、不均匀、无序扰动等是常常可见的。
(2)时空复合/交互合成的原因,一在于物质、二在于能量、三在于运动。没有物质的相互作用与相互结合,没有能量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融,没有运动的相互交互与相互影响,就不会有时空的复合/交互合成。
(3)时空交互合成的可能机制:在二维平直时空中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在三维平直时空中有匀称六面体法则,在非平直时空中则有螺旋法则、漩涡法则、干涉法则、扰进法则以及其他的各种奇妙的法则。
(4)时空均一化的可能机制:极大量和极频繁的相互作用-交互合成,不仅仅影响各参与者的时空,而且影响其周围的时空,甚而影响“整个大系统”的时空。
(5)从“动态复合/交互合成”与“均一化”的对立统一中研究时空,是未来哲学与时空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和重要领域之一。
论时空(六篇)
(一)概说
(二)时、空、物的本质
(三)运动方式与运动时空(哲学分析)
(四)运动与时空的具体关系(哲学与科学分析)
(五)量子论中的空间几何学
(六)非平直时空系:未来物理学的终极密钥
(二)时、空、物的本质
1、时间的本质是什么?从本质上看,时间是动变展现界面中的某种进程不可逆化的量度。时间的确立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动变展现界面中的某种进程不可逆化(静态即动变尺度、动态即动变速率或者是动变的平均速率)且该不可逆的进程能被认识主体所把捉(动变尺度/动变速率)。当动变展现中的相关进程自由变换且随机互逆时、或者其不可逆的进程不能被认识主体所把捉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确定的时间的。或者说,在完全可逆的甚至可以跨环节互逆的动变过程中,时间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不可逆的动变中,至少是不可跨环节互逆的动变中,时间才是有意义的度量值。因此,时间的本质就是标志不可逆的动变进程的度量尺度,可以由动变幅度与动变速度的比值来进行确定。
当默认动变速率不变时,时间及其流速由动变幅度(尺度)决定;当默认动变幅度(尺度)不变时,时间流速就由动变速率决定。——简单些说,在匀速动变过程中,时间及其流速与动变幅度(尺度)成正比、与动变速度成反比;在非匀速动变过程中,时间的平均流速与动变幅度(尺度)成正比、与动变的平均速率成反比。同理可知,在相对动变过程中,时间的相对流速与动变的相对幅度(尺度)成正比 、与动变的相对速率成反比。
当动变幅度(尺度)和动变速率的变化程度不同时,时间就会偏离其经典流速而变得很奇妙(或者更奇妙),例如出现更快或更慢的时间(时钟)。
2、空间的本质是什么?从本质上看,空间是动变展现界面的某些维度的“固化物”。空间的确立至少需要四个条件:(处于极限状态的)动变的速度为有限大以及动变的形式稳定、连续且能被认识主体所把捉。当动变的速度无限大、或者动变的形式不稳定、或者不连续、或者不能被认识主体所把捉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确定的空间的。
3、质量体(物体)的本质是什么?从本质上看,质量是能量以某种相对稳定的、自构自生自实的形式展现状态的量度。
能量的展现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是完全不稳定的;可以以自构自生自实的形式进行(表现为以某种形式进行“自旋”),也可以以随机自在变换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能量以某种相对稳定的、自构自生自实的形式展现的时候,能量展现的总体才可能表现为某种质量体(物体)。当能量以完全不稳定的形式、随机自在变换的形式展现的时候,是不会形成任何质量体的。简单些说,质量是能量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当质量体能以认识主体的可见光谱中的某种介质为其有关信息的散播载体(表现载体)的时候,质量体就表现为某种“明”物质;当质量体不能以认识主体的可见光谱中的某种介质为其有关信息的散播载体(表现载体)的时候,即当其以认识主体的可见光谱外的某种介质为其有关信息的散播载体(表现载体)的时候,质量体就会表现为某种“暗”物质。“明”能量与“暗”能量的区别与此相似。
(三)运动方式与运动时空(哲学分析)
1、运动体讲的是谁运动,运动方式则主要讲的是如何运动。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运动方式,是一个实体逻辑学概念,它由运动体及其构成(谁运动)、动力源及其传导转换机制(运动如何展开)、运动展现界面及展现形式(运动的展现样态)、运动样态的量化表达(如运动方向、速度、动量、动能、……)等要素构成,是上述诸要素的“总和式”表现。——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类螺旋运动,等等,是运动的样态、形式,是运动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运动方式的全部内容。
运动方式举例:机械运动(宏观物体的运动)、液体微粒(及其悬浮颗粒)的布朗运动、电磁运动、电子云式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离子云运动(化合运动、分解运动)、概率波运动(量子动力学中的运动)、量子随机涨落、生物的遗传—变异运动(染色体的分离重组、基因突变)、光合作用、…… ……
3、运动时间由运动方式决定,是运动方式的“附随量”。运动方式不变,运动时间就不变;运动方式改变,运动时间就会随着改变。
4、运动决定空间,或者说运动决定其承载体内在和外在的空间。有什么样的运动,其承载体内外就有什么样的空间;运动的变化发展也会引起其承载体内外空间的变化发展。反过来,大的运动产生的承载体内外空间也会影响小的运动以及影响与其临近的其它运动。
例如:地球表面的“平直空间”主要是由于光的运动(即人的“视线”所表征的运动)而形成的;如果站得足够高或者远离地球(如在地球同步轨道中的卫星上),就会发现地球内外的空间为类球空间;如从地-月系之外的某处看(该处可以看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就会发现地球内外的空间是多重合成的类螺旋体空间;……
地球内外的空间,不仅会影响地球上的一切事物的运动,而且会影响包括月球在内的临近地球的天体的运动;……
5、同一运动体,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运动。例如某一种动物,可以进行机械运动(一种物理运动),也可以进行某种生物学运动,甚至进行某种化学运动。
运动方式不同,其时空形态就不同。我们可以看看生物界的例子:
以不同方式生存和动变的大象的时空(观)和牛羊的时空(观)是不同的,和蚂蚁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以不同方式生存和动变的乌龟的时空(观)和青蛙的时空(观)是不同的,和狗猪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以不同方式生存和动变的蜉蝣的时空(观)和蚱蜢的时空(观)是不同的,和椿柳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这实际上已经可以说明,运动体及其运动方式不同,其时空就不同。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庄子·则阳》中以“蜗角”为“国”者,山海关老龙头澄海楼的“一勺之多”以大海为“勺水”,实际上就是在讲,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影响时空。
6、同一运动体,进行不同方式的运动,其各自对应的“具体时空”实际上是不同的,但因为不同运动方式的具体承载体(不同构成要素、组成部分、子系统或分系统)在同一运动体内共存共生、交流交换、互动互化,其“时空”呈现形式会被“平均化”。
(四)运动与时空的具体关系(哲学与科学分析)
1、假定有一个运动体,正在以一定的速度向外展现其运动方式和运动能力。在运动方式和速度不变(稳定)的情况下,给定运动空间和运动距离(运动的“起测点”和“到达点”之间的长度值),运动所用时间(“到达时刻”与“起测时刻”的差值)可以由t=1/(v/s)=s/v得出。在运动方式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给定运动空间和所用时间,运动距离可以由s=vt得出。
2、运动方式,是一个实体逻辑学概念(详见上)。一般地说,不同的运动体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同一运动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方式也是不同的,同一运动体的不同构成要素、不同构成部分的运动方式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一运动体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运动)。——由于不同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在同一运动体内共存共生、交流交换、互动互化,其各自的运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运动体“同化”。
3、从运动逻辑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三种运动空间:一是运动体存续所对应空间,简称此在空间:二是运动体动变展现的(可能)空间,简称可在空间;三是运动体动变展现的曾历空间,简称曾在空间。此在空间是运动空间在此时此地的表现形态,曾在空间和可在空间是运动空间在过去和“未来”的表现形态,因此,这三种空间可以统称为运动空间。
三种运动空间可能相互重合(暂时静止不同时,或自我循环回复时),也可能相互不重合(部分不重合或完全不重合)。
可在空间不是唯一的,而是有条件的、多样的、可变的和多变的(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曾在空间也是多变的和多样的,此在空间也是可变的、多变的和多样的。因为,有什么样的内在结构和构成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此在空间;内在结构和构成方式怎样变化,此在空间就怎样变化;动变展现界面规定着运动空间的此在边界(临界)样式,动变界面怎样变化,运动空间的此在边界样式就怎样变化,进而使可在空间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概而言之,有什么样的运动体存续和动变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运动空间;运动体存续和动变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运动空间也就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三种运动空间的“延展”,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不连续的;可能是规则的,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可能是定向的,也可能不是定向的。——也就是说,运动空间不一定是平直的,也不一定是可预知、预测的。
4、运动时间是运动体动变展现及其变化速率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由运动方式和能力(以一定运动速度表示)与一定的运动空间(以一定的运动距离表示)的商(或商的倒数)来表示,即运动时间=1/(运动速度/运动距离)=运动距离/运动速度。
说明:(1)“距离/速度”中的“距离”一般是运动之外的一个物理量,由其表示的时间,既可以是运动了一定距离的“所用时间”,也可以是运动完一定距离的“所需时间”;而“1/(速度/距离)”中的“距离”是指运动所经过的“距离”,因而是运动的一个“自禀量”,相对应的,由其表示的“时间”是运动经过该距离的“所用时间”,因而也是运动的一个“自禀量”。
(2)动变暂不展开或暂不变化的“所用时间”,可以通过与其他同类运动体动变展开或变化的“所用时间”的对比来表示。
5、运动空间由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决定,受运动体的互动方式(和能力)影响。运动时间由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决定,受其运动空间影响,即受运动体的互动方式(和能力)影响。——简称为运动决定时空样态的原理。
例如:直线运动者的空间(观)和折线运动者的空间(观)、螺旋运动者的空间(观)、……,是互不相同的,进而,其各自对应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以8公里/秒进行地月转移、9公里/秒进行地月转移、10公里/秒进行地月转移、……,其空间轨道和所用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再如:以不同方式生存和动变的大象的时空(观)和牛羊的时空(观)是不同的,和蚂蚁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以不同方式生存和动变的海龟的时空(观)和青蛙的时空(观)是不同的,和猪狗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以不同方式生存和动变的蜉蝣的时空(观)和蚱蜢的时空(观)是不同的,和椿柳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
6、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不同,其运动空间和时间就不同;运动体的互动方式(和能力)不同,其运动空间和时间也会随之不同。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变化,其运动空间和时间就会随之变化;运动体的互动方式(和能力)变化,其运动空间和时间也会随之变化。
说明:当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差异很小的时候,其运动空间和时间的差异也很小,而往往被忽略不计。当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差异很大的时候,其运动空间和时间的差异也很大,对其的忽视和无视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7、不同的运动体,特别是以不同方式和速度运动着的不同运动体,其各自的运动空间和时间是相互独立、自在存变的,是互不“通约”(互不校对)的。——简称为“钟尺不校”原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同运动体的内禀时空的每一次“互相校对”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运动体之间的一次互动过程,其互动的结果虽会引起各自的变化,但并不必然会相互趋同,亦即不同运动体在互动前、互动中、互动后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从而其各自的时空,也往往是互不相同的(不同运动体的运动方式和速度的相互同化,从而其各自时空的同化,只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状况)。
8、静止空间是大量(极大量)运动体频繁的、持续的互动使各运动体达到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时的空间样态,是被前述大量运动体的运动和互动“平均化”后的惯性空间。与静止空间相对应的运动方式是低速(相对于光速而言的低速)惯性运动。与静止空间相对应的时间样态是(被前述大量运动体的运动和互动“平均化”后的)惯性时间。——简称为时空“平均化”原理。
9、从根本上说,运动是内禀的、自定的、绝对的。只有从互动的角度和观测的角度看,运动才是相对的。
运动决定时空,从绝对运动的角度看才是正确的、有效的。从相对运动的角度看,即从互动和观测的角度看,只能得出运动影响“(视界)时空”的结论。
说明:相对运动并不是(不能等同于)真实的运动。在运动方式差异不大或者运动速度差异不大时,相对运动还可以近似地当作“真实的运动”;在运动方式差异很大或者运动速度差异很大时,相对运动往往更多的是不同运动系之间的“视运动”。
10、共存共生于同一时空中的不同运动体,在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上的差异一般是不大的(即:差异不大,是大概率事件;差异很大,是小概率事件),因而其时空的差异一般也不大;而且,不同运动体的互动是普遍存在的(即时时都有、处处都有),不同运动体互动的过程也是其“时空互校(即相互‘对尺’、‘对表’)”的过程。因此,不同运动体内禀时空的差异,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比较微小的;对时空精度的要求不太高时,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11、不同运动体内禀时空样态的互相转换,和其相应的运动方式的互相转换,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只有转换相应的运动方式,才能转换其时空样态。——简称为运动决定时空转换原理。
假如有一个“使者”可以在不同的运动体之间穿梭;当其进入和存在于某一运动体的时空界域时,其运动方式就与该运动体保持一致;当其离开该运动体、进入其他运动体的时空界域时,则转化其运动方式,以与后者一致……在上述情况发生时,“使者”的内禀时空样态也会相应改变或者保持稳定。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研究“使者”的运动转化机制和时空转换机制来寻找和揭示“时空的奥秘”。
以下详见:能量与物质关系假说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169338-1-1.html
2.“混沌云”中的“时空”不全同于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而是后者“未知”的某种时空。
3.外动趋向、轨迹与“混沌云(微)位面”的关系是一种不同维度中的“线”“面”关系(类似于“垂线”与“平面”的关系)。
4.运动的“内蕴”速度、时空、质量与“外显”速度、时空、质量的关系,类似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关系。
5.“内动速度变小”与狭义相对论的“钟慢尺缩效应”密切相关(具体关系另文说明)。
6.本文的“钟尺不校”是狭义相对论的“钟慢尺缩”的合理推论。
7.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事物,也可以一定方式暂时的或较稳定的分享各自的“内运动”和“内空间”。整体特别是系统尤其如此。同一系综的诸构成单元甚至可以一定方式共享其各自的“内运动”“内空间”。——能否分享或共享“内运动”“内空间”,一看各自的内在时空是否可以“互校”,二看其联在或联动中的诸“因素”是否有自我稳定的趋向,三看运动的矢量和(包括总系统的子系统或分系统)是否有自我稳定和结构优化的趋向。
8.狭义相对论的“质增效应”是“内质量变小”与“外动能不变”的合理推论。
12.动实体(系统、系综,特别是其构成要因素)在基准时长(基准时间单位)内运动和外运动的轨迹之“和”,可视为某种“(运)动弦”。“(运)动弦”中的外运动部分,可称为“(运)动弦的外显部分”(简称为“外显弦”),其动变“时空”和规律符合经典物理学的描述;“(运)动弦”中的内运动部分,可称为“(运)动弦的内蕴部分”(简称为“内蕴弦”),其动变“时空”和规律与经典物理学不同(至少不全同)。
13.“(运)动弦”在基准时长(基准时间单位)的总长度为恒值,但其样态(样式、形状、形态)各异,既可以各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开放性延展”,也可以各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内敛性弯曲”,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在“开放性延展”和“内敛性弯曲”之间进行某种转化。
14.动实体运动的“内蕴弦”的“时空域”即是其“场域”。从外动所在的参照系看,动实体的“场域”与其内含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距离动实体“中心点”的远近、外动速度大小有关,即动实体内含的“物质和能量”越多则其相关的“场域”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距离动实体“中心点”越近则其相关的“场域”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动实体外动速度越小则其相关的“场域”强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15.从外动所在的参照系看,运动体“内空间”随外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意味着其内在引力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而言,其内在引力场与运动体的“内质量”正相关,与“内速度”负相关:因“内速度”变化而引起内在引力场变动的系数=c/(c2-v2)1/2,如进一步考虑“内质量”同时发生了(c2-v2)1/2/c的变动,可以发现内在引力场的数值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内在引力只与“总能量(质能可互换)”有关,而“内质量”与“内速度”的影响则会相互抵消。
(六)非平直时空系:未来物理学的终极密钥
1、从纯理论的角度看,时空系存在无限多的可能形式,而传统的四维时空系【属于平直时空系】只是其中的一种极端情形。
从纯理论的角度看,光(电磁波)沿直线传播(运动)只是一种极端情形,即只有在四维时空系【属于平直时空系】中才存在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其他时空系中,光(电磁波)以概率云的形式进行折线(或曲线)运动或随机性类螺旋运动。
2、从纯理论的角度看,时空系只与运动承载体的运动展现形式、运动展现速率有关【空间是运动展现形式的“总和式固化物”,有多少种运动展现形式就至少有多少种空间;时间是运动展现速率的“衡量性表现”,运动展现速率=v/s,若运动展现形式一定,运动速度越大,则运动展现速率越高,完成同一幅度的动变展现所用时间越少;即便运动速度一定,待完成的动变展现幅度越小,则运动展现相对速率越高,完成该动变幅度所用时间越少】,而与包括质量在内的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实际上,质量只不过是平直时空系中能量和运动转化的内禀数。由于光速为恒值C,若运动承载体外静而内动,则内动速度为i*C;内外皆动,则速度为V+i*√ ̄(C2-V2) ̄;外动而内静,则外动速度为C。内禀总能量为运动速度由i*C转化为C时的能量,故E=1/2*M*【C2-(i*C)2】=M*C2。据此可知,运动承载体的总质量(静止质量)M0=E/C2。其中,内动自禀能量E内=E*√ ̄(C2-V2) ̄/C,外动自禀能量=E*V/C,故内动自禀质量M内=M0*√ ̄(C2-V2) ̄/C,外动自禀质量M外=M0*V/C。如令M内=M0,则有M0=M’*√ ̄(C2-V2) ̄/C,故M’= M0*C/√ ̄(C2-V2) ̄。】
只要运动形式不同,其相关时空系就会不同;即便是同一种时空系(运动形式相同),也会因运动承载体的运动速度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样式。例如在爱因斯坦的“光速列车”思想实验中,不同的运动承载体(“列车”)因其运动速度的不同,其各自相关的时空系,即便同为平直四维时空,也是有所不同的。
3、大多数时空系,特别是非平直时空系(概率云时空系),并不是形状规则、均匀铺展的,而是不规则、不均匀的。例如是褶皱式的、波包式的、云变式的、螺旋式的或类螺旋式的……
4、从纯理论的角度看,不同的时空系不能直接相互“通约”【“不同事物各自内禀的钟尺均自在运作且互不校对”,即事物各自内禀钟尺只与其运动展现形式、运动速度、运动展现速率有关】,即其相关的数量关系不能以标量的形式直接进行有关运算,而只能以矢量的形式进行有关运算。
当不同时空系及其中的事物相互接触、作用、融合(结合)时,不能将其相关的数量关系直接做加减乘除的运算,而必须先按“几何投影法”求出彼系事物的数量关系在此系的表征值,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相关的数量关系运算。
5、不同时空系及其中的事物相互接触(作用)会使对方和自身的时空系发生变化,从而使其各自运动着的概率云形式发生变化,其极端情形就是“概率云坍缩”。
当不同的时空系之间差异较小且数量关系运算的精度要求不高时,近现代物理学仍可堪大用;一旦时空系的差异变大或数量关系运算的精度要求极大提高时,近现代物理学就难免陷入迷茫、困惑中。
6、可见光、整数倍或分数倍自旋、质—能转化的标准模型……从而所有的“显物质”,均只有在平直时空系中才会如此这般存在。
在非平直时空系中(绝大多数的概率云时空系都是非平直时空系),光、物、能、动及其相互转化均隐藏于概率云中,而难被人(直接)见识【但可以用理论“近似”的推导出来或者模拟建构出来】。
论时空
1、空间是动变展现的基本形式,时间是动变的基本度量。
2、动变决定时空。
3、以不同速度运动(以及变化)的系统,有不同的时空(“钟”“尺”);一般情况下,不同运动系统的时空(“钟”“尺”)是各自独立、互不校对的;只有在其相互作用(或相互联接)的情况下,其各自的时空(“钟”“尺”)才会发生相互校对;只有在其相互结合时,其各自的时空(“钟”“尺”)才会交互合成(新的时空)。
4、物质和能量影响时空。
5、闭合系统的时空形态与开放系统的时空形态是不同的。
6、对不同的惯性系(匀速运动系)的运动及时空(“钟”“尺”)的转换而言,时空(“钟”“尺”)的爱因斯坦-洛伦兹变换系数只是运动本身在不同惯性系中出入的转换系数的近似反映。——对运动本身在不同惯性系中出入的转换系数,研究者可以无限接近,但未必能够真正掌握。
7、“动变决定的非平直时空及其交互合成”是未来时空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密匙。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