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家?这个问题可能有各种答案。我的答案是:社会需要经济学家,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如果我们不需要市场经济,就不需要经济学家。
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捍卫?首先,特权阶层、既得利益者不喜欢自由竞争。人类在市场经济之前的社会,都是特权社会、阶级社会,每个人的身份是出生时就注定的,每个人都过着自己阶级的生活,下层阶级也不会嫉妒上层阶级,因为“命”该如此。市场经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平等的一种制度,是一个虽有阶层但没有阶级的社会,它给每个人提供发财致富的机会,拒绝特权。市场经济不断洗牌,没有人能不劳而获,也没有人命中注定受穷。它可以使出身贫寒的穷光蛋变成富翁,也可以使继承万贯家产的富翁变成穷光蛋。所以,有特权的人,或者喜欢特权的人,或者想通过特权获得利益的人,就不愿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即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暂时优势的企业,也有动机编造出各种理由要求政府干预市场,试图借助政府的力量变成既得利益者,用特权保护自己,排斥竞争对手。如早年的英国铁路公司和邮政马车公司向议会请愿立法限制蒸汽车,理由是蒸汽车不安全;最近一些国家的出租车公司试图通过立法阻止网约车,理由仍然是网约车不安全;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游说政府给予补贴,甚至呼吁立法禁止燃油车,理由是燃油车污染环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反对市场经济的最大力量,就是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者。
市场经济需要捍卫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的“无知”。我用“无知”这个词,没有感情倾向,而是要强调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市场经济如同生命体一样,是自发形成的复杂秩序,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没有设计师。由于人类本身的不完美,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但人类有理想主义情结,乌托邦总是令人着迷。当人们把现实的市场经济与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相比较时,看到的总是它的问题,而不是它的优点。哈耶克批评的基于简单系统(如物理现象)的“科学主义”思维,把科学知识当作唯一的知识,过高地估计了理性的力量,也误导了人们对市场的理解。这就形成了普遍的反市场心态,知识分子尤甚。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罗素在内的一大批西方知识分子都是反市场的。缺乏经济学知识也不是反市场的唯一原因。主流经济学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市场理论。即便像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样的经济学家,也不能真正理解市场,因而成为反市场的急先锋。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毛病。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很容易被机会主义者利用。由于很多人不能理性看待社会出现的问题,就给那些哗众取宠的人提供了机会。这些人批评市场经济,不一定是他们骨子里认为市场经济对大众不好,而是他们知道,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指责市场导致收入分配不公,污名化富人,可以得到公众的喝彩和拥护。这样的人可能是所谓的“学者”,也可能是谋求权力的政治家。西方一些左派政客为了拉选票,迎合民粹主义,向人们许诺免费午餐,把企业家当作社会问题的替罪羊,提出各种各样反市场经济的口号和政策。渴望免费午餐,这是人性使然,但经济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免费午餐!
  
从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奇迹
要讲市场经济对人类的贡献,就要回顾历史。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这是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如果把德隆的数据画在坐标图上,可以看到,从250万年前至今,在99.99%的时间里,世界人均GDP基本是一条水平线,但在过去的250年中,突然有了一个几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长。无论是所谓的西欧衍生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西欧国家本身,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抑或是后起的日本,经济增长都发生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过去40年。
仅仅数字还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我们的祖辈,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中国人,甚至40年前的中国农民,能够消费的东西,和秦汉隋唐时期没多少区别,甚至还不如宋代。在欧洲也一样,一个普通英国人在1800年时能消费的东西,古罗马人都能享受到,甚至罗马人比他们享受得更多。而我们今天能消费的东西,是100年前的人无法想象的。
生活的改善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1820年的时候,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是26岁,与古罗马时代差不多,到2002年变成了67岁。现在,中国人均寿命预期达到了77岁。或许,市场经济的最大弊端是导致了人口老龄化和长寿时代的出现。
有些年轻人不了解历史,可能不知道,中国的粮票是1994年废止的。在票证废除之前,去粮店买粮食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买布要有布票。四十年前,中国一个处级干部的月工资是60多元,那时候一斤鸡蛋是6毛多,也就是说,一个处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100来斤鸡蛋。现在,北京一个保姆的月工资大概是5500元左右,可以买1000斤鸡蛋,每天吃10个,两年都吃不完。我在农村的时候,农民干一天活挣的工分值两毛钱,价值相当于半斤白面。现在我的老家,一个没有任何技能、只上过小学或初中的人去打工,一天的工钱是150元,可以买将近100斤白面。
为什么人类的奇迹在过去的250年里出现,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在过去的40年里出现?是不是人变得更聪明了,比过去的人智慧更高了?当然不是。人类的智商、智慧,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没有太大的进步。今天的中国人再聪明,我相信没有几个能超过孔子、孟子、老子。在西方也一样,人类的智力在过去几千年里没有太大的变化。
难道是资源变多了?也不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还是原来那个地球,资源不仅没有变多,相反,与土地相联系的自然资源还在慢慢减少。那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我能提供的唯一答案,就是人类实行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英国在200多年前开始搞市场经济,所以在200多年前经济开始起飞。中国在40年前开始走向市场经济,所以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飞跃。
人们通常认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问题是,是什么推动了技术进步?为什么有的体制下技术会进步,有的体制下技术就不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并使新的技术很快商业化,惠及普通大众。古代社会也有一些技术发明,但这些发明很少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因为它们不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产生的,很难商业化。聪明人靠灵感想象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陌生人之间的合作
市场经济是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可以创造价值,这是经济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市场经济下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像人民公社一样,所有的人在一起,干同样的活,而是分工、专业化基础上的合作,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然后相互交易。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推动技术进步;交易使每个人各得所需。因为没有好处就没有人愿意交易,市场经济一定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
在传统社会中,合作只限于熟人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同一个村的人,或者同一个教堂的人之间进行合作,很难找到陌生人之间的合作。而人类今天的合作,不仅超越血缘、亲缘,而且超越地区、超越国界,走向全球。今天你所消费的商品,99.9%的生产者你不认识;一个企业的产品卖出去了,买产品的绝大部分消费者,生产者也不认识。哈耶克把这称为“扩展的秩序”。正是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合作,使全世界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但要使陌生人之间达成合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信任。如果买者不信任卖者,前者不敢买后者的东西,后者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专业化对他就没有好处。结果,每个人只好自己给自己生产,那就回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所以,市场经济中,不光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只“隐形的眼睛”。陌生人之间能够合作,是因为有一只隐形的眼睛在监视我们,每个人必须好好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过去对市场经济的批评,往往是由于人们只知道前一个因素,而没有看到后一个因素的作用,所以认为市场上一定充满欺诈。而实际上,我们看到,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们越注重自己的信用。企业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良好的声誉。如果企业的声誉不好,没有人信赖它,就会被淘汰。





uvwx 发表于 2021-9-3 12:48
此敏感诃---张--维先生仍的文章,


rrllqq 发表于 2021-9-3 17:21
反正是循环论证:只要是主张ZF干预的,就是反市场的,凡是反市场的,哪怕是斯蒂格利茨这样喝着资本主义、自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