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市场的产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由于上市公司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特征,所以绝大多数中小股东游离于企业之外,成为企业的外部经济人,中小股东等广大利益相关者只能依据上市公司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对于上市公司乃至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1929年,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拉开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序幕。众多会计丑闻被揭露出来,使得美国**认识到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于1933年颁布了证券法,1934年成立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由一家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他们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这也使得美国成为会计各项法规和会计制度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在安然事件以及施乐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舞弊丑闻公诸于世之后,号称拥有最透明监管体系和最完备资本市场的美国,面临着巨大挑战。
再看看我国的情况,中国证券市场自1990年沪深两交易所先后开市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证券市场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变化巨大,诸多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各项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屡禁不止。银广厦、ST春都、蓝田股份等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就是典型的实例。
由此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正在崛起时期的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所表现出的长期性、变化性、复杂性,值得关注。而寻找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得出相对应的治理方法,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这对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就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来看,种类繁多、错综复杂。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主要包括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两大方面。盈余管理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只是对现有法律法规本身的不完备性加以利用。而会计操纵则是违反与歪曲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1.串通性恶意造假调节利润,虚增资产
所谓恶意造假是指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集团利益,有预谋、有计划地制造虚假交易事项,达到增加利润的效果,给人以企业业绩增加的假象。典型的如,2000年7月21日,麦科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发行股票,并于8月7日上市交易。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并达到计划募集资金规模,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虚构收入30118万港元,虚构成本20798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
2.利用关联交易准则和规定的不完备性规划利润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我国现行关联交易准则和规定还不够完善,关联交易的成本与关联交易行为产生的效用相比微不足道。如“ST国嘉”(600646)2003年5月公告披露,先是从关联方引入上海国峰房地产有限公司30%的股权,随后将其出让给非关联方成都三泰屋业有限公司,作价人民币4150万元,该资产账面价值2290万元,通过此次转让获得转让收益1860万元,完全弥补了2003年第一季度出现的371万元主营业务亏损。
除以上两种类型之外还有掩饰或虚构交易事实;利用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不完备性规划利润;不记录负债或减少记录负债等类型。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类型
上市公司的失真会计信息主要发生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1.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
这一阶段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虚增发生额和余额:隐瞒截留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虚增成本以便偷漏税款;捏造事实,开虚假发票报销;串用或乱用会计科目。此外,为了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上市公司无视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在会计核算时,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或谨慎性原则进行;不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摊销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运用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的方法,掩盖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状况。
“银广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广厦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原始凭证伪造收入,于1994年6月17日以“银广厦A”的名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此后,“银广厦A”从1999年至2001年,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交易,虚构利润,使得投资者纷纷买入,股票价格猛涨。但是,随着“银广厦”利润造假的披露,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一落千丈,使投资者损失惨重。
2.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
当会计信息形成后,需要通过披露这一重要过程,才能使得会计信息真正地为投资者所用。如果披露环节出现差错,同样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会出现不注重会计报表附注的说明;审计部门监管不力,对公司扩大相关会计报告的行为管理不严;会计报告上的数据不准确、不真实等问题。
如“南华西”推迟重大事项公告事件。该公司1997年至2000年间每年分别提供银行贷款担保50万元、10000万元、25170万元、11690万元,至2000年底,担保总额达4.69亿元。对上述事项,该公司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在财务报告和重大事项公告披露,直到2001年1月19日才予以公告,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信息资源的畅通,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失真信息的出现,必然严重降低信息流动的质量,减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一)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作出正确决策
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最为关心。这是因为他们的收益直接与企业的财务成果相关联。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企业存在的经营问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从而使他们作出错误的投资或贷款决策,最终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导致资源的浪费及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会计信息是衡量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依据。趋利性决定了经济资源总是流向最高效的行业和领域。失真的会计信息使得经济资源的流动失去正确方向,不仅降低资源利用的效率,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也最终受到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会计信息失真会延长人力资源确定自己最佳位置的时间,误导最佳位置的确定,降低人力资本的效率。
(三)误导国家宏观调控
失真的会计信息为国家制定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了错误依据,从而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使得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向混乱,导致行业和地区重复投资或投资不足,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
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使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也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五)助长了信用的缺失,加剧了道德水平的下降
作为社会个体的理性经济人同样会表现出生物性的一面,具有被动学习的特点。当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频出现后,人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怀疑,信用不复存在。久而久之,人们会认为欺骗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处处充斥着尔虞我诈,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比较复杂,在学术界曾经提出过隐性分红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规避动机、规避市场管制动机、税收规避动机等。根据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可分为终极动因和促进因素。
(一)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趋向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心理学认为,动机决定行为。为了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个人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组成的集合,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趋向,构成了社会心理的总体趋向,这对个人的行为又产生促进作用。
1.自身效用最大化对人行为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每三个参与者在一起完成一项作业,区分出完成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并且让他们选择报酬的方式。结果发现两类人都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工作好的要求按劳取酬,工作差的要求平均分配。由此可见,人支持于自己有利的事物、反对于自己不利的事物,物质利益从根本上控制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