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妈妈的神逻辑与神预言
2021.9.22
一、表现
爸爸不如妈妈意:
说明爸爸犯了错。
儿子不如妈妈意:
说明儿子犯了错。
妈妈不会错,
儿子有了错:
全是爸的错!
爸爸有错。
儿子犯错:
证明子随父!
儿子不听话,
儿子犯了错。
证明妈妈没错!
二、分析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下述很多种情形的之一或之二:
第一,儿子不如妈妈意不一定是错,爸爸的不如妈妈意也不一定错,可能仅仅是不如妈妈的意而已~即妈妈的“意”仅仅是其“个人三观”意志;
第二,儿子的错可能不是错,爸爸的错可能也不是错,有可能是妈妈错认的“错”~例如因为妈妈的目标诉求“近视”、父子的行为价值“遥远”;
第三,即使妈妈没错,即使儿子犯的是错,也不一定就是爸爸的错,可能有外面不可控因子导致;即使爸爸有错、儿子有错也不一定就是父系基因惹的祸;
第四,即使儿子有错,即使爸爸有错,儿子的错也不一定全是爸爸的错,因为妈妈可能也不会像自己感觉的那样不会犯错;
第五,即使妈妈没错、爸爸也没错,儿子依然可能犯错~有可能是家庭外的意外因素所导致;
第六,妈妈没错,爸爸也没错,外界也没错,但凑一起也可能导致了儿子犯错~如爸、妈、老师的意见或目标相左导致儿子无所适从或爸、妈的“混合双打”奖(惩)过度(过犹不及)等;
第七、儿子没听妈妈话犯了错,妈妈的话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为妈妈眼里的错可能不能算错、只能算“妈妈不满意”;
第八,其他。例如,有可能儿子确实错了,且确实全是爸爸的错或全是妈妈的错或父母都错。
三、启示
家庭教育与家庭外教育需要协作。
父母三观不合对孩子成长可能是一个问题,需审慎对待。
对错的评判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选择,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家长应该认识到:不如自己意不一定“错”、如自己意也不一定“对”(如我们常说的“代沟”)。
父母与其互相推诿责任、抱怨“错误”,不如共同研究问题、寻找真正的原因与合适的解决办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注释:这文章里的“错”有时当“问题”讲,有时才是“对错”的错。
之所以有时将“错”与“问题”混用,因为我们有时候就把“问题“当做“错误”来处置且并没有真正深究“对错”与否~如同只唠叨症状不分析病因从而混淆症状与病因一样。请读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