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1年4月13日)一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不到一月,央视再揭食品安全丑闻:上海多家知名超市销售的馒头被指染色、过期回收后重新加工。
曝光画面来自央视经济频道周一晚播出的《消费主张》。节目中,在一家名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厂房内,工人在满是污渍的车间里“再利用”过期回收的馒头,随意添加使用防腐剂、甜蜜素、柠檬黄等违禁色素,以求“漂亮”。一位工人的原话是:“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据称,每天有3万个这样的“问题馒头”进入华联、联华等知名超市,而面对一月一次的质量抽查,这家公司的应对方法是“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
而后,央视另一档名为《今日观察》的栏目接力,工人称“不会吃自己做的馒头”的镜头得到重播,评论员指责“黑心馒头”的出炉是一个全方位的造假过程,呼吁加大**监管,发动全民监管,严惩缺乏“道德血液”的食品加工企业。
对忧心生活品质的中国人来说,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丑闻能吸引极高 “人气”。门户网站从昨天起重点推介这段央视视频,微博论坛上调侃中国人“百毒不侵”的段子又有了新素材。那些未能赶在周二早间转载这桩丑闻的报章,今天也集体上阵,围剿那个“伤心的馒头”。
《东方早报》昨日在内版紧急宣告,上海市工商局连夜要求超市、卖场自查“染色馒头”,今天更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市长韩正的批示:“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此案……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新闻晨报》封面上,盛禄公司负责人在记者的镜头包围下埋头不语。根据同样得到《解放日报》、《文汇报》头版报道的官方通报,国家质检总局闻讯后已要求严查,截至昨天下午,“问题馒头”全部下架。
除引用央视和新华社报道外,在北京、深圳、成都,各地媒体也在报告自家市场上的馒头卫生状况。广州正好同期爆出“到期面包回炉再热卖”之事。《南方日报》的消息说,东莞市消委会称“近日也接到类似的报料”,提醒消费者注意“生产日期”是否涂改。而在早间的搜狐新闻首页上,编辑已经在用头条教读者“如何鉴别染色食品”了。
愤懑自然是主流情绪。馒头工人的话伤了《新京报》评论者曹林的心。他叹息道:“都不吃自己做的馒头,吃谁的?……在经济社会的消费网络中,谁能逃脱这种被毒害的逻辑链?生产过期染色馒头的,可以打死都不吃自己生产的馒头,可他得吃别人生产的面包和蔬菜,他又怎能判断别人的面包和蔬菜,不像自己生产馒头那样生产出来的?……这是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这是将每个人都深卷于其中的大网,商业道德沦丧之下,没人能真正以局外人的优越感置之度外,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
《扬子晚报》编辑心有戚戚,头条评论将此种恶性循环概括为“互伤链”:“你在我吃的辣酱中加苏丹红,我在你家孩子喝的奶粉中加三聚氰胺,他又在大家都进的餐馆中使用地沟油…….一旦他们在其他方面遭遇到伤害,他却会愤怒地讨伐别人,讨伐整个社会,很少有人去反省自己。但其实,几乎所有人都促成了这个相互伤害体系的出现,有意地或者无意地、积极或者消极地维系了它的运转,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相互伤害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