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796 9
2011-04-15
------------reserve这个评论的在人大经济论坛,仅与此帖,任何人请不要转载或者抄摘。


social network是按照Facebook的案例改编的。电影的基础是一本叫做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the.founding of Facebook的小说。小说的作家采访了很多当事人, 当然Mark Zuckerberg没有回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写作素材是court的记录。
Mark作为一个不到24岁的billionare,的确可以让很多人汗颜。Facebook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是他作为harvard的学生的时候建立起来的,而且为了Facebook,他选择了休学。


他原来建立一个网页,就March哈佛的女生。因为这个原因,他又开始了建立Facebook。很难说他建立facebook,他想建立一个pure学生之间关联的网站。为什么2003年Mark要在harvard上建立facebook,因为他觉得harvard的学生会找寻一种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美国学校的BBS不是很多,校园网也不是很强胜,也许因为每个人都有忙碌的事情,所以各个圈子的人很多只关心圈中的人,或者自己的朋友。


(一)成长模式
他推广模式也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去推广的,然后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有5亿用户。
Facebook的很大的程度上在于它在学校的顺利推广。这正如很多人都有水木的帐号一样。尽管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新水木依旧是很多人经常去的地方。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美国德州有一个小学校本来有自己的网络,拒绝用facebook。结果他们周围的学校都用了facebook。然后那个学校的学生就发现自己的朋友都在facebook上,于是几乎是beg学校用facebook。
校内网迅速发展其实与Facebook是雷同的,相当于是Facebook的本土化。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用这种校园推广的模式。51job在校园中的推广就比较的不得力。因为各个学校的reputation不同,所以学校本土的招聘平台反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的。能够适合这种校园推广,并且把校园都放到一个平台上的,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平等。也就是说清华北大的,并不能过多的显示偏向,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的平等的服务。也许online的游戏也可以做这样的模式。很多人打魔兽都是从校园联网开始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5 23:01:53
(二)成长过程中第一次financial变化

Facebook的成长过于迅速,也许这是Mark与前面两个创始人之间关系最后都已失败告终。

一开始注册的时候Mark最好的朋友Eduardo Saverin占有30%的股份,这个是加州注册Facebook中注明的。Eduardo是当时的CFO,因为一开始是他投入了1000刀买的服务器。是他拿出18,000刀出来支出Mark出来做暑假的扩大。然后最后他的股权却被稀释成了0.3%。电影中说是0.03%那个是艺术加工,然是Mark这样的行为无疑是给他最好朋友的一击。

后来Sean的加盟导致的Eduardo的推出舞台,但当Facebook越发长大的时候,Sean也不得不离开。不管这个丑闻是不是被陷害的,但是很明显那个时候的模式Sean已经不再合适了。Sean离开了,不过他还是保有了7%的Facebook的股票。

如果不从感情的角度来说,Mark这样的决定没有多大的错。Eduardo只能适合一开始模式,他自己有一些钱,可以用来前期的投资。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学生,他想到的是如何去增加广告之类的,以增加投资者。但是这样模式与Mark的理念不吻合。他不想加入广告,因为加入的广告就意味着Facebook不再是一个pure的social network的网站。因为这种理念上的差异,所以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而且,另一个角度来说Eduardo控制30%的股份已经不再合适,因为他的金融理念不合适做这样的大股东。可是问题是0.3%这个也有些太。。。后来他们法庭和解后的结果并没有release出来。当时应该是比的这个份额高一下吧。我依旧一厢情愿的相信,他们两个依旧是朋友。

关于Eduardo,还有一些要说的就是其实他也是harvard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暑假打工就能够赚到3万美金的人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只是他的理念不适应Facebook。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高就,他的能力其实也可以发扬出来的,如果只是纠结于Facebook,对他的人生和事业来说算是一个中损失。他其实可以做得很好。真的希望有一天,能够读到一篇文章说成功的CFO。Eduardo不适合Facebook,并不代表他不适合其他的行业。若是传统的行业,他也许更加合适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5 23:17:53
(三)成长过程中第二次financial变化

前面说到Sean的加盟导致的Eduardo的退出舞台。Sean想到方法是融资,就是让更有企业来投资Facebook。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中Microsoft曾经想把Facebook买下来,但是Mark又一次将Microsoft拒绝了。从这一点来说Mark已经具有了一个企业家的一种特质,那就是执着。不管这样偏执的结果是什么,但是偏执至少让他捍卫了Facebook今日的地位和原先的风格。

Sean也许没有带来实质的钱,但是Sean的social network很强。他给Mark打开了一道通往融资的门,而Mark也终于可以将Facebook发展上一个台阶。Facebook再也不是一个大学生创建小打小闹的东西了。它开始代表一种上层的fashion。

然后当Facebook稳健的走上了fashion的道路,企业扩张成功的时候,也迎来了Sean的离开。Sean是一个花花公子,他不拘小节,生活作风有些乱。但是如果不是他,也没有Facebook的今天。因为他的不拘小节,所以他交友广阔,让facebook敲响了融资门,然后等建立好了江山,Sean的不拘小节似乎成了一种污点。

这让我想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其实没有什么文化,打天下的时候以戏弄文人,轻视文人为一种乐趣。但是等他坐稳了江山之后,儒家的人就跑出来了,跑出来建立一整套的礼节。但是很多跟随的朱元璋打天下的都是莽夫,他们就算可以装装人,但是有些时候本性还是会跑出来。徐达死得很惨,只能让人一叹在叹。

企业也如同国度一样。一开始撸起袖子干,称兄道弟的,但是等真的长大的时候,它就开始需要面子工程。花花公子的Sean不得不离开了。因为他的离开更加有利于Facebook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5 23:19:39
(sigh,还没有写完,明天继续写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5 23:23:24
(还有就是,我准备买一些facebook 的股票。虽然它没有上市,但是在second market上,有员工把自己的股权买了。所以还是可以买的,不过价钱很贵。不知道值不值得买。有没有人给些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5 23:46:50
(四)关于人际关系Mark与Eduardo

这个片子是与同学一起去看的,我们看过之后就讨论了一下。结果两个谴责Mark,而我的态度是中立。

一个朋友的态度是Mark当时就不应该与朋友发生经济关系,她觉得Mark就像一个robert。而另一个同学的看法是的幸好自己不是天才。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毕竟商业是很理性的。只能说Mark在理性的时候做了理性的决定。我也相信Eduardo与Mark是很好的朋友。无论书中,还是电影中都有一段就是两个人共同勾搭上了一个女生,然后发生了关系。书中描写得很简单,但是片子中拍得很好。两个人做完,也许应该用被做完之后,Eduardo的说法是we have groupies.这句话,如果用中文翻译的话就是,我们这两个衣冠禽兽,呵呵。也不太对,没有那个味道在里面。而Mark脸上洋溢的是一种很满足,满足到迷离的一种状态。也许因为这一次他们两个是被做,这个很不容易。

也许很多时候价值观是一样的。中国有一句说法,说有三种关系的朋友最铁,一起讨过饭,一起同过窗(可以是铁窗,也可以是校园,呵呵),或者一起piao过ji。美国居然也中这种意思,两个人在隐约中产生的某种关系,一起完成某种蜕变。

所以无论怎样,我都愿意相信他们是好朋友,不管他们是不是在法庭上见面。我还是愿意相信他们是好朋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