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998 109
2021-10-18
(一)石开石为了说明“市场价格的决定,即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提出了一个决定市场“实际价格”P的模型:“P=(Q/C)(1/u)(1/u是幂)”(《说说充要条件与循环论证》391楼)
根据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模型中的“实际价格”P当然是指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任何一个价格,即这个“实际价格”P的外延是周延的。为了对比,我们把模型中的P称之为“实际的任意P”。
但是,他又告诉我们:公式中的“C与u,……是根据很多个价格与数量的组合确定的。”(同上,475楼)

(二)对此,我提出,因为以C、u为先决条件而决定的实际的任意P中包含了作为C、u先决条件的实际P,所以他就是犯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且看石开石如何循环论证》)

(三)作为反驳,石开石提出,“根据实际的较多的价格P与成交数量(需求量的实证)Q可以推出常数C及常数u。又可以根据已经推出的常数C、常数u推出P与Q的关系。”即“根据推出的C、u对未来的价格P进行预测(假设Q已知)”。由此,“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P、Q和C、u是互为充要条件的。如果有P、Q,则有C、u;如果有C、u,则有P、Q。”(《这是充要条件,不是循环论证——答复wzwswswz先生》,主贴)

(四)我指出,石开石的上述反驳“实际有三对概念,我们分别用字母来代表:A(实际价格和数量)、B(C、u)、C(预测价格和数量)。
因为A是B的先决条件,B又是C的先决条件,所以,石开石就说A与B是互为充要条件的!
这绝对是典型的混淆概念。” (《且看石开石如何混淆概念》)

(五)石开石又解释说,上述互为充要条件中的“P、Q不是A(实际价格和数量),而是符合需求曲线的价格和数量,不妨称为D。A与D的不同之处是A中的价格和数据可以在需求曲线之外,但D的价格和数量只能在需求曲线之上。”(《wzwswswz先生的〈且看石开石如何混淆概念〉结论错误》)
所谓“只能在需求曲线之上”当然是指只能在这个C、u所代表的这条确定的需求曲线之上。由此,这个P的外延就变成不周延的了。
不仅如此,石开石的解释还遗漏了他关于“互为充要条件”的前提——“假设”在这条需求曲线上。
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互为充要条件”中的P称之为“假设在曲线上的P”。

于是,我们看到,在石开石的“P=(Q/C)(1/u)(1/u是幂)”中,P是“实际的任意P”,而实际的任意P必然包含了作为C、u先决条件的实际P,所以必然存在着循环论证。
在他解释的与C、u“互为充要条件”中的P却是“假设在曲线上的P”,这必须以C、u作为先决条件而决定的“实际的任意P”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由此,石开石用“假设在曲线上的P、Q与C、u互为充要条件”来反驳“以C、u作为先决条件而决定的实际的任意P中包含了作为C、u先决条件的实际P是一种循环论证”,不仅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而且也是以出尔反尔的方式对他提出的实际的任意价格的决定模型的否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0-18 14:24:32
根据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模型中的“实际价格”P当然是指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任何一个价格,即这个“实际价格”P的外延是周延的。为了对比,我们把模型中的P称之为“实际的任意P”。
++++++++++++++++
笔者的实际价格是符合Cu条件的实际价格——并不包括不符合Cu条件的实际价格——这是显而易见的并不言而喻的。
如果实际条件不符合Cu,根本无法应用价格决定公式P=(Q/C)(1/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0-18 14:26:46
(二)对此,我提出,因为以C、u为先决条件而决定的实际的任意P中包含了作为C、u先决条件的实际P,所以他就是犯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且看石开石如何循环论证》)
++++++++++++++++
根据已经存在的数据推导出Cu,之后假设未来符合Cu,预测未来——这里是没有循环的——更谈不上循环论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0-18 14:28:47
(四)我指出,石开石的上述反驳“实际有三对概念,我们分别用字母来代表:A(实际价格和数量)、B(C、u)、C(预测价格和数量)。
因为A是B的先决条件,B又是C的先决条件,所以,石开石就说A与B是互为充要条件的!
这绝对是典型的混淆概念。” (《且看石开石如何混淆概念》)
——————————————
wzwswswz先生的《且看石开石如何混淆概念》结论错误
由此可得,在石开石的上述理由中,实际有三对概念,我们分别用字母来代表:A(实际价格和数量)、B(C、u)、C(预测价格和数量)。
    因为A是B的先决条件,B又是C的先决条件,所以,石开石就说A与B是互为充要条件的!
以上是wzwswswz先生的《且看石开石如何混淆概念》中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笔者文章确实存在以上三对概念(但不限于此)。
根据A(实际价格和数量)可以推出B(C、u),这意味A(实际价格和数量)是B(C、u)的充分条件。
根据B(C、u)无法推出A(实际价格和数量),所以A(实际价格和数量)不是B(C、u)的必要条件。
A是B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笔者绝不会说A是B的充要条件。说A是B的充要条件——这是wzwswswz先生自己搞错了。
那么笔者说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请看以下引文(这是笔者的原文——wzwswswz先生在《且看石开石如何混淆概念》引过):
“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P、Q和C、u是互为充要条件的。如果有P、Q,则有C、u;如果有C、u,则有P、Q。”
这里的P、Q不是A(实际价格和数量),而是符合需求曲线的价格和数量,不妨称为D。A与D的不同之处是A中的价格和数据可以在需求曲线之外,但D的价格和数量只能在需求曲线之上。
笔者说的是D与B是充要条件。
Wzwswswz先生还提到C(预测价格和数量)
C(预测价格和数量)是D的子集。C(预测价格和数量)可以是D价格和数量组合中的一对或多对。
笔者想问一下wzwswswz先生以下几个问题:
您是有意还是疏忽大意不提D概念?
您是真看不出来我说的是D与B是充要条件吗?
我再把四对概念罗列以下并再把我说的充要条件原文说一下:
A(实际价格和数量)
B(C、u)
C(预测价格和数量)
D(符合需求曲线的价格和数量)
“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P、Q和C、u是互为充要条件的。如果有P、Q,则有C、u;如果有C、u,则有P、Q。”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0-18 14:38:52
大家看看以下步骤:
1.根据实际的P1Q1数据得出Cu
2.假设未来实际数据P2Q2符合Cu
3.根据P=(Q/C)(1/u)计算P2c预测未来的实际价格P2。
4.假设计算的价格P2c=未来实际价格P2,则说明实际符合假设。
5.假设计算的价格P2c不等于未来的实际价格P2。说明实际不符合假设——因为理论本身没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0-18 14:40:22
楼主之所以犯了错误,原因笔者分析为:以自己的臆想来理解别人的观点。
楼主总是扎稻草人——批判他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