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91 0
2011-04-17
关于“体悟”


我的理解是:强调了身体的存在感,强调了个体感受的重要性,这样可以让心和身得到融合与统一。这样可以纠正人们目前的误区:把理智与情感一分为二,让它们对立起来,而且,过度信任理性,过度使用思维,把整个生命活动都交给了“思维”,让理性来承担生命之重。结果导致“头脑”的过分使用,导致“头脑”用得发汤,甚至把头脑烧伤,把整个身体烧伤。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人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个体需要心与身的统一,而在心理内部,需要把理性与非理性进行融合、整合,而不是二分对立。
当我们强调“心”、强调“体悟”的时候,我们是说,“心”比“头脑”,非理性比理性更重要。这显然是在强调人的主体性,特别是主体中的感性主体成份。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在强调“心”的同时而贬低“头脑”,丢掉“头脑”。
两千多年来,人们崇尚理性,理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当人们把人一分为二(分为心与身、理性与非理性)之后,给自己制造了很多麻烦,特别是二分对立,见对立不见统一。到了我们现在的时代,又开始回归,开始做一些“合二为一”的工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将来要一直不断地循环进行下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客观世界的实际的,才是符合个体心理活动的实际的。


主体的形成:认同与自我同一性


网友“宽容之爱”说得对:“做大的错误就是把别人当成了自己,作别人当然没有自有了,可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在做别人和做自己选择,直到死都在选择啊!只有你我不分,消除界限才可以达到自由!”
的确,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是几岁以内,如果他不首先内化一个他人的形象,内化他人的语言,内化他人的一切,他就无法成为一个可以与他人交流共存的个体。在内化之后,一个人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内化了的“他者”。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认同”。这是个体自我概念形成的第一步。
第二步,应该是到了青春期,逐渐地拥有个人的隐私,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价值观、人生观,这时候他就要形成一个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自我”,即形成“自我同一性”。看上去,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好像是向主体的回归,但是,由于幼年已经内化了一个“他者”,所以,在回归自我主体的时候,就会存在着困难与困惑,特别是动用理性资源让自己回归的时候,就更是难以把这个事情搞清楚,越想搞清楚,就会感到越不清楚,或者,即使感到自己搞清楚了,其实仍然还是不清楚。最终,一个人长大后,是很难以回归幼年那个曾经的“自我主体”的。这的确是很让人烦恼和难过。
人们怀念着过去,总想找回那个曾经拥有的(主体)自我,时间只能前行,所以,人们就在内心希望“明天会更好”,希望明天能够找回那个曾经失去的自我。带着这样的希望和憧憬,承受着今天的一切:痛苦与快乐!并以这样的方式,发展着,进步着,成长着,走向明天,走向成熟。
在认同的过程中,表面上好像是让自己成为“别人”,实际上是在内化他人而成为自己。每一次认同,每一次内化,都让心灵中增添了一些“他人”之砖、“他人”之瓦,然后,个体就可以运用这些砖瓦,来建造起自己独立稳定的主体大厦。假他人之砖瓦,造就自我之大厦;借他人之力,让自我成长与发展。


主体的回归


据说,人们收集各种感知信息,70%是通过眼睛得到的。
人们使用了眼睛,同时也使用了手,看到了外部世界的东西,用手拿到了很多我们想要的东西(满足需要的对象物,比如,用手抓取食物,以满足进食的心理/身体需要),这样就能够把个体内在的心理/身体需要与外部世界的对象物紧密联系起来了。这样才能让个体生存下来。
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被训练占有外物而长大的。所以,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眼睛来看待外部世界,包括,使用理性的眼睛来观察和思考他人与自己,我们已经习惯于用我们的手去掌握和攫取外部世界里的各种对象物。结果导致: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内心总是缺少一些什么,总是以为外部世界有着很多很多的好东西,总是让自己不停地去努力占有各种外物据为己有……就这样,贪心越来越大,整天忙碌地生活着,受累到死……
外物,真的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吗?其实,人,要想维持生存,吃不多,穿不多,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忙碌紧张地去工作,而完全可以让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然后就可以松开手,闭上眼睛,让自己去体会自我的存在,享受那种闭眼后的来自内心深处的踏实、清静、平稳与喜悦。这样的喜悦,本来是很简单的,本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与外部世界没有多少关系,与自己占有了多少外物,没有多少关系。
我们每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其实本身什么都有,特别是“幸福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这是最早的感性主体)。所以,人的内心,本来一开始就是充盈的、什么都有的,就像是睡着了的婴儿面带的微笑那样。所以,当我们以为我们内心缺少什么而需要从外部世界来补充的时候,其实,人类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贪婪、掠夺与占有。而现在的人们,最需要的是,让脚步放慢,松开手,闭上眼,让自己充分体会发自内心的那些自己原本就具有的感受,那种踏实、轻松、平静、快乐、自在、自主、自由的感受。在闭上眼睛的时候,在体会着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头脑是那样的活跃、机敏,那样地灵活而有创造力。你的身体,好像是不复存在了,其实是身体已经与自由的心灵融合在一起了。呵呵,这时候,整个世界,好像是没有了时间,空间也可以是被我们随意改造着的某些心灵中的东西,甚至,空间好像也不存在了,自己的身体也感觉不到了。当我们沉浸于这些感觉的时候,当我们那样顺其自然地进行着心灵能量“流动”的时候,我们甚至对“自己的心灵是否存在”都感觉不到了。
这样的最终结局便是:合二为一,最后那个“一”,也完全地消失了。
其实,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并没有真的回到“原点”、“起点”,而是螺旋式上升,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阶段。在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每个生命都要经历无数个这样“开”与“合”螺旋式循环……


“心灵”之灵


心灵就是这样发展着:留恋过去,希望明天能够找回过去曾经尝到而现在又已经失去了的快乐.带着这样的憧憬,人宁愿承受今天的痛苦.
总之,人要给自己飘零的心寻找一个住所,然而,当找到住所的时候,人就又向往着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自在地、自由地、自主地。
经验构成了主体的一个很大的成份,或者叫做“经验主体”,主体是通过经验之运用,获得自主感和创造性。所以,人们实际上已经是被经验所围困,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即使在他感到他已经获得了心灵自由的时候。人,又在这样的经验限制的基础上,去尽情发挥自主想象,让自己的心灵感到可以暂时摆脱物质世界之经验的限制,让心灵自由飞翔,直至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时候,似乎感到只有心灵在飞翔,却不知道是谁的心灵在飞翔。
我喜欢说“心灵”两个字,特别喜欢其中的“灵”字。因为“灵”,就是非常灵活多变的意思,甚至变得完全没有规律,这些“没有规律”的特性,很让心理学家很头痛,因为他们总是想在心灵活动中找到规律。科学家试图发明一种药物,类似于“忘情水”,喝了之后,可以让人忘记痛苦,让人至少一夜不流泪。科学家还想发明一种心理活动检测器,即,装一些电极在人的头皮上,只要人一进行心灵活动,就会产生脑电波,计算机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就能把人的想法(包括内心的表象)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甚至可以不用在头皮上装上电极,只要在身边通过检测大脑散发出的磁场变化,就能够用计算机测得人的心灵秘密。这样的科学仪器,到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科学家目前仍然在努力之中。
由此,我不禁感慨:幸亏心理学家没有完全掌握了心灵的全部规律,否则,心灵就再也不“灵”了,就会完全被科学所控制了,人也就不再是万物之灵了,人也就不再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了,也就不再有随心所欲之感了。
现在的心理学,无法完全把握心灵的规律,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人类的行为反应。现在不能,但愿将来也不能!永远不能。(丛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