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11-4-18 22:14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1-4-18 19:58 
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11-4-18 19:55 
汉化,或者翻译,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怎么能叫做自贬身价呢? 本来国际交往,有少数人懂外语就可以了,这些人可以去做翻译的工作,起到中介的作用。结果现在搞得全民学英语,难道不是自贬身价?
看得懂英文文献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像你要学习数学一样是基础。为什么没有人说学习数学是自贬身价?
看你这话说的,一个人如果不懂英语,好像没多大影响吧。如果有个人不懂数学,后果可想而知。英语的重要性怎么可能与数学相提并论? 一个东西流行不等于这个东西基础。林纾不懂英文,照样可以做大翻译家。如果一个人不懂外语都可以成为翻译家,为何不懂外语就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以及其他学问家呢? 又何谈看懂英文文献是一项基础工作呢?
再说翻译这个事情,如果不做翻译工作,很多国外的优秀成果就难以被国人所知。近代西方思想著作翻译成中文,本来就是对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事情。很多人,其他方面很有特长,就是语言能力差。这些人有成为大学问家的潜质,可是就是因为不会英文而没有机会读到好的学术文章,岂不遗憾?中国人学习资本论要懂得德文, 还是美国军校学习孙子兵法要懂得中文,还是中国的高僧研究佛法要会梵文? 如果翻译个文章就叫做自贬身价,那古今中外的大翻译家岂不至低至贱?
我没说过,不会英文就不能当经济学家,只不过在目前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看不懂英文论文,无法用英文与外界沟通是很遗憾的事情。不是所有的英文论文都有中文版,或者说大多数外文论文都没有。
至于的梵文德文的例子。中国古代高僧确实要求学习梵文,玄奘法师是大家熟悉的例子(我们很难想象,他如果不会梵文是否会被我们记住)。至于德文,我自己有体会,为了学习德国哲学,我确实也去学习过德语(尽管我没有学好)——德文、英文和中文版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就有歧义(书的题目“存在”就是例子,英文是being, 德文是sein, 中文是“存在“。语法上德文和英文是一致的,但与中文其实并不一致。),如果你从事这方面研究就应该学习德文。
翻译工作很重要,但研究者自己学习外语,阅读外文文献也是很要紧的。我之所以讲英文和数学一样都是基础工作,只不过为了反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倾向——重理轻文。读原著是文科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经济学到底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不能下结论,起码现阶段它还是需要文科思维的。何况在翻译中造成的误解实在太多,如果自己可以读懂原文就少了很多问题。
另外,我希望诸位不要因为反对中国的考试英文而反对学好英文。英文不是流行,它是交流的需要(只要英文还是世界范围内交流的第一语言,英文教学就应该坚持下去。)。只不过我国的教育把语言教学变成了考试教育,把人逼残了还没有把英文教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