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有望写入“十二五”规划的“包容性增长”成了热门词汇。这似乎意味着社会领域改革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所突破。
而争议多年仍未见正式方案真容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热点。
在对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路径的讨论中,很多人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工资占GDP比重过低视为贫富差距的两大成因,并围绕这两大论断提出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改革建议。
不过,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学家华生却从这两个“主流论断”中看出了蹊跷。
10月18日,华生告诉记者,若论断本身的依据有问题,则依照这样的论断提出的解决贫富差距的对策也只能起到刻舟求剑的作用,“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必须走出众多似是而非的认识误区,剑指真正的要害和症结,否则还是会变成走过场和做表面文章,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
东南大学上学前的上世纪70年代,华生曾在江苏下过农村。按照工分满分3毛钱计,他一年收入为30-40元,而这只相当于当时一名工人的工资,“所以我后来进城去了工厂,人们说我是从‘糠箩’跳进了‘米箩’。”
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日益增多,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甚至逼近城镇一般劳动甚至新毕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水平,而新世纪以来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并显着加大了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和反哺农村力度——但主流的认知却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