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81 0
2021-11-30

4537.地球第二周期元素的形成区间

                            2021.11.29   

第二周期元素是两层结构,相对简单。最简单的“锂”,只有“锂6”、“锂7”两个同位素,即内核同为“氦4”,表层一个为“氘”结构,一个为“氚”结构。是宇宙射线以外,形成于大气层的第一个元素,以后高端元素的初始阶段。“锂”形成于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根据“锂”的熔点(摄氏180.55度)分析,可能相对独立的形成在地球大气热层的底部,在其前面形成的依次是“铍”(熔点摄氏1287度)、“硼”(熔点摄氏2030度)和“碳”(熔点摄氏3727度)三个高温元素。没有“锂”元素的形成,就没有其后三个高温元素的形成。但是三个高温元素可能通过连续核聚变形成在先,“锂”元素相对独立形成在后。在“锂”元素之后依次形成的是“氮”元素和“氧”元素,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锂”元素与“氮”元素、“氧”元素的形成区间可能发生重合。地球大气热层之下就是最为寒冷的中间层。热层的形成可能源于宇宙射线冲击地球表层大气产生的核裂变,中间层的寒冷和热层的降温,可能源于其后发生的核聚变,“氮”、“氧”元素可能主要形成在中间层。如果考虑化学元素的形成与重力环境的关系,相对独立的“锂”元素也可能形成在先,通过热层的高温区间没有发生核裂变(此时还没有“氧”元素形成,“锂”元素的燃点更高),也有一部分没有发生核聚变,伴随水分子降落地球表面。而“氮”、“氧”元素也可能大量形成于地球大气更低的层次,如平流层和对流层。问题是平流层和对流层能够提供连续核聚变所需的高能量吗(“碳”元素在平流层的低温环境能够聚变出“氮”元素,“氮”元素在对流层的低温环境能够聚变出“氧”元素吗)?地球表面相对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环境主要来自“氮”、“氧”元素的形成吗?以上不过是我的分析和猜想,通过实际验证不难确定。问题是我没有条件,有条件的科学家可能不屑一顾,或者没有想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