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金融改革的特点及其限制
近年来,一些新兴国家(特别是中欧和东欧国家),在金融改革中选择了稳定和增强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而另一些新兴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则选择了发展更有效率,深度和广度都更强的金融市场。相比而言,中国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多的困难。目前中国的经济架构,很容易造成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事前(ex ante)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或者是事后(ex post)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
中国金融系统具有其相对独特的特点。一是**努力保持汇率稳定,而且**试图保持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的控制地位。中国**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么做是很容易理解的。
首先,**保持汇率稳定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范来自外部的经济冲击。蒙代尔理论已经证明,控制了汇率的稳定也就同时保证了国家在货币政策上的自主性。对资本项目的控制使国家对流入和流出中国的资本加以过滤、管理和控制,以区分直接投资、金融投资和投机资本。同时,中国**也积极管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投资外国**债券。
中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与促进出口、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密切相关,这决定了中国的汇率管理要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会使得外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增加,从而减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损害中国经济。
总而言之,对资本项目和汇率的限制,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微调,可以保证中国控制国内银行的利率不受国际利率变化的影响,从而帮助中国的国有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吸纳储户的资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
中国金融系统另一特色来源于中国国有银行对金融系统的重要影响。中国的三大政策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决定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系统比较起来,还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即使在证券市场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也占有统治的地位。在证券市场上发行的债券,90%以上是由国有、公有银行或者企业发行的。与此同时,股票市场的波动相对剧烈也是因为中国股市中可流通股相对较少,大量的非流通股掌握在国家的手里。
中国目前采取的“金融抑制”政策不但对中国过去的金融系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可能对中国将来的金融改革产生负面后果。
在中国,一方面,金融系统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而另一方面,私营企业虽然在出口和盈利能力上都表现出色,但一直存在着缺乏投资的问题。鉴于私营企业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都相对困难,私营企业不得不转向非正式的贷款市场,或者寻求境外投资者。无论私营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渠道,一般来说,其融资成本都高于国有企业。
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难易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该企业的经营和盈利情况,这种现象造成了金融系统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既而导致了中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二、中国金融改革面对的挑战:不良贷款问题
尽管中国的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但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其独特性,在负担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常常需要负担一部分本应由社会负担的社会成本,例如职工的医疗、教育、退休等。虽然目前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得到更多的自主权,但因为一些企业的经理常常由**任命,和当地**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这些国有企业仍承担着**和社会的负担,很难实现盈利。鉴于此,国家只好采用“软预算约束”。1978年到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销售额增加了7.6%,但同时期国有企业工资和社会成本却增长了16%。
因此,国有企业的运转极度依赖银行贷款。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只能从国有银行得到贷款。国有银行既不能决定存贷款的利率,也不能决定贷款的数额及其使用方向(特别是很多用于国有企业解困的“政策贷款”)。这就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面临“软预算约束”问题。
在这种金融体制下,银行很难建立信贷文化。国有企业并不把从国有银行获得的贷款视作真正有约束的债务。事实上这种贷款被视为国家间接替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方法(或者说另一种形式上的**补贴)。国有银行也不担心大量不良贷款的偿付问题,因为国有银行相信**将在未来通过补充资本金和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补偿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综上所述,这种金融体制只会导致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持续增长,国家不得不继续投入以保证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不被破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意识到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严重性,试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这些措施有在中央**和央行层面上实行的,也有在商业银行层面上执行的。
在中央**和央行层面上,首先**承认政策性贷款的回报率较低,应该和商业贷款区分开来。采取的措施就是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专门用于发放政策性贷款。另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这些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资金既不能直接来源于国家预算,也不能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来筹集,只有通过冲销和回购不良贷款来实现。
通过注入央行的外汇储备,中国在2003年冲销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回购不良贷款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国家或央行直接摊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是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剥离至专门处理坏账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国有企业的债务,将其转变成股权(债转股),但这只是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变成了国有企业没有经营管理权的股东。可以想象,银行将不得不继续给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贷款,以维持其运转,同时也就维持住了其股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转。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资产管理公司对减轻银行和企业的负担有如此明显的好处,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不良贷款问题的原因。不良贷款只是从国有银行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银行层面上的措施则基于三种基本的方式:第一是通过银行自己的盈利来冲抵一部分的坏账。这需要银行通过扩大存贷利差来实现盈利。出于这个目的,商业银行被允许适当放开其存贷款利率。但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还是基于**指导利率,银行的存贷利差还是相对较低(2%),盈利情况并不理想。单纯靠银行自己的盈利很难解决坏账问题。第二是引入外国的投资者,这和中国逐步对世界开放,促进本国金融系统国际化的进程一致。近年来,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所占的股份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将国有银行发行上市,从而获得的发行溢价也部分地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第三是通过不断发行新的贷款来降低原有不良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例。近年来,中国新增贷款的增长速度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但这些新增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也蕴藏着新的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就意味着大量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总而言之,通过银行自身来试图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难度非常大。要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国家的干预还是不可避免。
三、外汇储备和国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再直接资助国有企业,而是让国有企业主要通过信贷筹集资金。因此,中国**的**国债并不多(2004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即使**承担所有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根据不同的经济学家估计,从20%到45%不等),中国的国债比率也不会超过70%。这个指标和西方工业国家比较起来,完全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
http://www.csscipaper.com/eco/jinrong/5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