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造成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基本都能从他们对待时间的看法上体现出来。 失败的人总是很会为自己找借口,认为种种的挫折都是因为自己的上一辈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环境而酿成的,事实是这样吗?其实造成失败、成功的关键是:是否会利用时间,懂得效率的意义!
当别人已经开始努力工作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或许还没有起床呢!当别人埋头处理文件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或许正在为单位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呢!当别人还在熬夜加班的时候我们又在干什么?或许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也或者已经进入了梦乡……
效率的不同也就是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所有区别的根本原因!
如果现在还无所成就,不管是否承认,很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时间抓得不够紧,我们的效率不够高!
钱财可以用时间去挣,唯有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东西,分分秒秒,包括看我这篇文章的时候,时间已经在偷偷地溜走……
纵观历史,一切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高效利用时间的能手,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和他们身上这个优点是分不开的。
法国的巴尔扎克在20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90多部作品,塑造了2000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他的许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
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12个小时,并且在这12个小时里,他努力修改老作品或者创作新作品。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到半夜又起床工作。有时手指写得麻木了,两眼开始流泪,太阳穴在激烈跳动,他喝一杯咖啡,又继续写。有时,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曾经一夜写完《鲁日里的秘密》,三个通宵写好《老小姐》,三天写出《幻灭》的五十页开头。
巴尔扎克说:写作是“一种累人的战斗”,就好像向堡垒冲击的士兵,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一些传记家介绍说:“每三天他的墨水瓶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和巴尔扎克一样珍惜时间,牛顿、居里、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是一些连坐车、散步、等人、理发的时间都用于思考问题的挤时间的专家。
闲暇对于智者来说是思考,对于享受者来说是养尊,对于愚者来说是虚度。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像什么样的人一样去运用时间。
我们和名人差的不是智商,而是高效率利用时间的精神,在这些人的眼里,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们绝对不会多睡一会懒觉,多看一会电视或者多在酒吧泡一会来和自己宝贵的时间交换。
大家可以环顾一下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学习比自己好,工作比自己优秀的人,有哪个不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人,或许有一些人聪明,他们花的时间很少,但是效果很显著,这个只能说明他们更懂得效率,这是运用时间的另一种境界。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1440分,86400秒,每天被别人落下一点点,几年下来,巨大的差距就出来了。
钱财和虚名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时间能决定一个人的根本——生命。如果生命能无限期延长,那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并且他还说:“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我们的生命。”
著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杰克·伦敦非常偏爱这些纸条,几乎和它们形影不离。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都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词语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时,他也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像这样高效利用时间的例子多如牛毛,或许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别人如何高效利用时间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该行动起来拣起自己撒满一地的时间。
时间会像流水一样悄悄离我们而去,如果不提高自己利用时间的效率,只会让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抓住任何一点可以抓住的时间,就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可以做成很多看上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消磨时间=消磨生命。
PS:学习体会:
1、时间精力用在哪里,成就就会出在哪里,我们花的时间够吗?(时间都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
2、有限的时间要不断提高效率。(效率也都是一点一滴的细节上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