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人 生 名 言(论博精、论才能)
(论博精)
●广学而博,专一而精(英国)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清•梁启超)
●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喻昌医门法〉
●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明•王廷相)
●技艺千般有,不能样样精(英国)
●什么都抓的人,什么都抓不住(南斯拉夫)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失〈列子〉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清•郑燮)
●千虑之计,有劣于一虑之得;百艺之能,有粗于一技之习(宋•崔敦礼)
●学者,贵能博闻也(南北朝•颜之推)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牟子〉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宋•欧阳修)
●博见馈贫之粮(南北朝•刘勰)
●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汉•刘问)
●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诺思科特)
●兼收并览,广议博取(宋•郭熙、郭思)
●兼取从长,以为已善(宋•朱熹)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唐•韩愈)
●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南北朝•刘勰)
●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宋•刘克庄)
●采得百好酿纯蜜
●会十事,不如精一事(英国)
●十事半通,不如一事精通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到地也〈戴东原先生手谱〉
●一事精,百事精;一无成,百无成(元‘王实甫)
●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英国)
●聪明人接触各类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欧洲)
●人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美国)
●要挖井,专掘一口(朝鲜)
●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董必武)
●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法国)
●为了发现许多事物,你必须仅仅寻找一个事物(切萨雷•帕韦泽)
●艺不精,误终身
●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元•黄晋)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宋•王安石)
(论才能)
●人有满腹才,不怕运不来
●莫愁胶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服装好只会引人注目,本领好才会受人欢迎(俄罗斯)
●富贵寓于才能之中,而不在财产之中(伊朗)
●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巴尔扎克)
●才能是上帝赏赐的无从之宝千万别毁了它(果戈里)
●才能它本身不就是痛苦吗?(托马斯•曼)
●才华需要同情,需要有人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
●每个人都有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伊索)
●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
●天赋是埋藏在矿里的黄金,才能是挖掘矿藏的矿工(英国)
●天才是智力的特殊表现(巴尔扎克)
●诗必兼才、学、识三者(清•方东树)
●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清•刘熙载)
●文高由识高(明•王文禄)
●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清•章学诚)
●学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之(明•许学夷)
●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清•刘熙载)
●见识到那里,字句亦随到那里(清•徐增)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清•袁枚)
●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文亦儿女语耳(清•郑志鸿)
●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明•冯梦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胸中历历着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宋•魏衍)
●消化,是吃东西的标准;能力,是干工作的尺度(藏族)
●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而对有能力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德国)
●能力永远和它的发挥有关,不论这种发挥是现实的或是很可能会实现的(休谟)
●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福楼拜)
●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歌德)
●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精神上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背后,总是有别的有才能的人(英国)
●艺高人胆大,艺短人心慌
●如果你盼望有所成功,就得根据自己的才能(苏联)
●做将军需要的才能与做士兵需要的才能大相径庭(利维)
●狗熊嘴大啃西瓜,麻雀嘴小啄芝麻
●没有一个是一无所能的,也没有是万能的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司汤达)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宋•戴复古)
●纵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
●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
●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伏尔泰)
●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新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真正的独创头脑(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