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音像市场的升级(录像带-VCD)催生了一个在世界工业史上都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产业奇迹:1993年,世界上第一台家庭VCD影碟机在中国诞生;1997年国内VCD影碟机的销量便达到千万,形成了一个持续近十年、年销售额数百亿的影碟机产业。
如今,高清平板电视的快速普及拉开了高清时代降临的序幕,“高清”被誉为下一个“千亿级市场”。而VCD的“前车之鉴”自然让业界产生了期待:高清时代能否再现历史,孕育出一个庞大的高清播放机产业?
看上去很有希望:消费者有实实在在的需求——DVD级别的影视节目在客厅里的液晶或等离子电视上会变形、很粗糙,高清影视更颠覆性地刷新了他们的感官体验;高清播放机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一直都在进步,价格早就降到了大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但遗憾的是,经过数年的努力,高清播放机更像是那些高清发烧友的专属品,不但没得到大众的青睐,很多消费者甚至不清楚市面上还有这样的产品。比起上世纪中期一战成巨头的万利达、步步高们,今天的高清播放机制造商未免相形见绌,很多厂商甚至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阶段。
而回过头去,先从国内影碟机厂商们的发迹史开始梳理,或许有助于理解“此时此刻”与“彼时彼刻”为何看着相似,结果却很不同。
VCD启示录
其实,VCD在中国的成功更像是一个意外惊喜,因为在理论上,VCD标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失败了——内容供应商不支持。
上世纪末,好莱坞的八大影业公司从音乐CD产业得到启发,希望自己拥有的影视资源同样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和发行。于是,索尼联合飞利浦等厂商共同制定了VCD标准(即一种在光碟上存储视频信息的标准),但八大影业很不满意,因为VCD影碟的画质表现很不给力,还不如传统的录像带,对音画品质要求很高的欧美消费者不接受,更让八大影业在意的是,VCD标准没什么防盗版技术,只要有相应设备就能轻易复制。因此,他们不愿意为VCD标准提供节目源,只是拿一些老旧的影片内容进行转制,得不到承认的索尼只好把VCD标准拿回亚洲推广。
但没有节目,光盘和播放机的生产销售就是无源之水。1993年,中国安徽的万燕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影碟机,次年就开始批量生产,由于片源不配套,影碟机产业的发展在当时停滞了一段时间。
不过,1997年还是爆发了“年销售量千万”的影碟机产业奇迹,直接原因就是1995年,盗版VCD影碟开始大量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出现,继而蔓延到内陆地区。
在当时,尽管VCD标准得不到内容供应商的青睐,但盗版商开始多渠道制作VCD影视节目,除了常规的“复制”正版产品外,还通过影院偷拍(当时国内的消费者对影视作品画质的要求并不高)和录像带翻制等手段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的影视内容。而意外的好运是,我国的电视节目(以电视剧为主)纷纷通过VCD进行二次发行(当然这些产品也免不了被盗版)。就这样,内容的门槛被“盗版”轻而易举地跨越过去了。
同时,由于盗版VCD的生产和销售非常有利可图——VCD标准在防盗技术上的缺陷导致盗版成本很低,而且VCD碟片成本也特别低廉,销售到终端的盗版VCD碟片都能保证10元以内,这个价格是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而且对碟片销售商来说利润也很丰厚。再加上当时国内版权意识淡薄,疏于保护,违法成本也很低,专营盗版的VCD影碟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涌现了,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家门口就有的影碟店和可租可买的获取方式的确很能促进购买欲。
当然,影碟机制造商们洞悉“国情”的能力也很重要。当时进口影碟机价格很贵,更致命的缺陷是兼容性很差,面对质量良莠不齐的盗版影碟,大部分都读不出来。国产影碟机制造商们除了把价格拉下去,还花大力气研发出“纠错”能力超强、不论什么碟片都通吃的影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