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法学院“新文科多视角三维融运” 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提纲
2014.12.9
背景与意义:
是迎合产业融合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趋势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制造强国、创新立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一、定义
“融运”即融+运:融是指结构协同、运是指系统做功,既是物理的恒星、行星、卫星式关系,也是乔木、灌木、草苔式关系,也是人体五脏器官式关系,还是地球生物相生相克共同进化的关系,是系统论混沌论等“新三论”“老三论”的教育教学实践。
“3维融运”是多视角的“三位一体”:
第一,学科视角,大文科(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大工科(含数学、物理等理科)、大医科(含生物化学、生命科学等)。
第二,科研层级视角:基础科学、应用科技、产业化创新。
第三,学位层次视角: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
第四,教育产业纵链视角:入学前、就学中、毕业后学生。
第五,教育产业横链视角:学校(含科研机构与社会培训机构)、政府(含其他财政背景下的事业单位)、企业(含金融业、无财政背景的社团法人~如商会)。
第六,空间视角:国际关系、国内关系、区内关系。
第七,时间视角:历史借鉴、现在努力、未来想象。
第八,大学职能视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相融合于文化知识传承与应用创新之中。
第九,成果视角(新“355”):3素养(人文怡情素养、道德审美素养、科学理性素养)、5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写作总结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创造创新创业能力)、5技能(专业技能~学会做事、学习技能~学会学习、生存技能~学会生存、娱乐技能~学会生活、人际技能~学会做人)。
二、改革措施
(一)组织改革
学校学院在现有的校院系纵向机构的基础上,充实横向内外沟通机制。总体思想是:单位平台化、师生创客化。
例如:
学生课外活动、学科竞赛当有跨专业协作的学生组织(如2017年我院成立的又日新读书会)。
例如:
国内有大学试行的宿舍跨学科书院制~多学科多专业集聚成一个“书院”、该书院是学生课外活动、非正式交流、三创比赛等等的立项、支持与奖励的基本单元。
(二)培养方案改革
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指南文件《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其中的关键字词里有15个“融合”、15个“跨”、5个“复合”、6个“协同”、3个“综合”,其实,核心思想就是要为了面对未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在多学科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精简现有课程、增开素养课,即:精简课程是提炼主干课程的“三基”(基本背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围绕“355”目标而开展的去繁存精、聚同求异的课程体系建设;增开素养课包括大学物理、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生命科学基础、人文学通识、创造学等素养必修课程,扩充音体美、文史哲、社会实践等等素养选修课。
第二,增加选修课、第二课堂学分比重,扩大学生选修课范围、允许学生自己创造全新的第二课堂项目(为区别学校提供的第二课堂,本文称之为“第三课堂”)。
第三,试行弹性学分制,即:允许30%的学分为学生自由自修课程,等等。
第四,强化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基础)教育,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扩大大类教学,甚至实行二级学科大类文凭认可发放制度。
第五,试行专业文凭发放学生自选制。
第六,建构知识地图、试行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制,结合现行培养方案的改进、以建构系统管理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自学以及参与科研社会服务等提供详尽的三维动态知识地图---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如何自我检验是否达成这些目标、知识在哪儿、学习机会在哪儿、如何学习,等等。
第七,加强对非正式的过程性的教研成果的学分认可与知识产权保护,即:对教学科研中的科研成果(课程论文、科研设计)与社会服务成果(含学生互相提供的非正式帮助~如数据提供、实验指导等)在培养方案中进行显性激励。
第八,其他。
如,转专业、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实行备案制,即:学生自选课程完成学分要求后自动获取相应文凭,无需事先层层报批审核批准。
再如,培养方案最好还包括大学前知识准备说明以及毕业后知识延伸学习说明(这一点就是终身学习理念在培养方案上的体现。)
如,考试方式改革,等等。
(三)培养方式改革
本着智力多样性、发展性等智力理论,我们的培养方式改革建议是:
第一,基于问题探索的教学。基于问题探究式的教与学,还没得到应有的体制化重视。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不单单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探索解答,也包括学生提问题老师去解答~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推行跨系室(乃至跨学院)的项目制导师团式教研,是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现有本科的一些个人导师制做法与新文科新工科重视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是背道而驰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变成对导师的学生就业率压力(而这本不是老师的个人责任)以及上级或职能岗位推卸责任的台阶。因此,我们主张基于问题探索的项目研究式灵活性多对多的导师团制。
第三,推进“跨课课”教学。“跨课课”是基于培育解决特定问题技能或能力的多维度知识体系整合协同于一门课。一些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的符号范畴差异其实远大于其知识智慧差异(更不说不同学科或课程的符号范畴差异其实面对的常常是同样的拟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课程体系必须跨专业研讨,如果是符号体系差异远大于知识智慧差异的不同课程要整合(聚类)、并进行“跨课课”建设与教学(“裘”异)~由跨专业老师团队合作开展。
第四,推行平台式育人模式。平台模式就是把学校(含师资行为、图书数据库实验室文体设施、信息技术条件、其他资源与服务等)比作舞台、学生在这里自编自导自演自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个思想在培养方案改革部分有体现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第一课堂里要多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例如有的课老师可以只负责辅导与考核(“教学”改为“辅学”),老师与校院系室要多在健全知识地图、备足知识原料、完善知识“创客空间”软硬条件等方面下功夫(教师少用嘴巴“教与导”,学生多靠环境“学与习”)。
第五,推行延安“抗大”式教法。本段强调的抗大教学相长法是指“官教官,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换言之就是“老师教老师、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为此,应就强化系室内系室间乃至院校间师/生的这四种教研互动活动。
第六,实施“开门办学”“去除围墙式教育”。
(1)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要直面国家的战略、企业的痛点、地方政府的难题,师生要在课程内容更新、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中密切联系这些实际,多方(含多学科)合作探索解决方案、师生从中得到相应经费、场景条件等支持。
(2)强化教育体系协同。要探索推进中国慕课、国家精品课等网课的校际学分互认(可与“辅学”“监考”“补考”结合~可借鉴以前电大远程教育模式);与社会就业与培训服务企业合作,通过这类中阶机构开展“就业帮扶”达成“实习与试用融合”“学生岗位技能掌握与学校社会服务融合”,同时,解决学校双师型综合型师资不足的困难;与大学前教育合作,与高中、职业中专合作开展大学前教育~培养方案与实施细则共享、学前学研项目共创、学生因材施教共建。此外,本科教学还要加强与研究生教育的协同,鼓励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学习、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效合作。
第七,建构“教育元宇宙”,实施虚拟学校式教与学。
第八,推行灵性教育。
“灵性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还是一种教育过程和教育境界。”借用佛家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灵性”。有利于人的个体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人类全体可持续发展的都是善,反之,为恶。自净其意是空杯心态下的感知敏锐与自我照明的“无碍有情”身心场域,古人有“心斋”“坐忘”“禅定”“瑜伽”“太极”等修持技术。灵性为“体”,技能、能力、思维乃至智慧为“用”。因此,灵性教育是爱(如,为人民服务、普惠众生)与智慧(如,实事求是、科学证伪)的素养教育。大学是青年“精神成人”“成为文明人”的关键时期,因而具有完成灵性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保障措施
实施“新文科多视角三维融运”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必定会遇到很多的现实障碍与困难,必须在上下、内外上进行各种保障措施的配套。
(一)揭示认知、统一思想。
第一,开展师生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让大家就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集中群众智慧,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
第二,领导老师必须好好学习国家长远规划与教育政策、经典教育学、学习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
总之,只有暴露问题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二)确立领导与执行机构、工作计划。
(三)经费保障
(四)校际校企合作。
走出去,争取与名校名企开展教改合作。
总之,必须在思想上、政策上、制度上、组织上、经费上做到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