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对「存在」的「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在中国人理解中,应该是看的见,摸的到的。
例如:一个杯子。它占有空间,有持续可被感觉接触到的外在表现,并且这种感受应该可以涉及持续的时间。
但哲学中的「存在」是指这个杯子被人「感知到它占有空间,有持续可被感觉接触到的外在表现,并且这种感受应该可以涉及持续的时间」的前提,或者说是一种前提规定性,它恰恰是不可以被感官感知到的内容。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一般理解的「存在」一词来说:哲学所讲的一个杯子「存在」,是指我们普通人所说的杯子存在的前提,而不是指这个杯子被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并持续有时间性、还占有空间。
十六世纪西方出现了一个词拉丁文词语「ontology」,原由「to on logos」组合而成,其直译为「关于存在的研究」,用来代替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词,中文解释时,译为「本体论」。
「形而上学」语出古罗马对亚里士多德文献整理时的用词,意为「物理学以后的内容」,因为其原稿没有命名,而是接在其物理学后边的一部分讨论我们现在所谓哲学的知识,所以实际「形而上学」就是「哲学」,两者是同义词,在黑格尔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就是「哲学」,「本体论」就是新造的一个直接代替「形而上学」的同义语,而「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研究」,所以,西方哲学概念中的「存在」就是后来哲学中所说的「本体」,原意直译时,最接近的词义为「是」。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实体」、经验论哲学中所谓的「表现就是存在」的「表现」,实际都是同义词。
到底哲学的「存在」这个概念怎么定义,从亚里士多德最初为概念的定义确定的方法「属加种差」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亚里士多德根据定义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存在不可定义」,并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被永远追问下去」。亚里士多德在描述时使用的是「ti to on」,译为「存在之为存在」,并将这个的问题转化为「ti he ousia」,直译即「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性」。后来的「本体论」的解释是「将事物的属性综合成一体的内在规定性」。什么意思——
还以杯子举例:我们看到杯子有颜色、形状、大小、质感、……可以被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康德称现象),这些我们一般人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即叫作事物的「属性」,那么在这个杯子背后,把这些与此杯子相关的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属性综合成一个杯子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哲学所谓的「存在」,或称「本体」、「实体」、「表现」(部分哲学派别的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