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3184 88
2011-04-27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必须是清华的办学原则,否则,用不了100年,清华必死!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校,作为毕业的国家级领导人比工程院院士还多的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如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即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个民族还将是跪着生存的,这个国家的人民还将是跪着生存的。
但愿清华永生!

敝人才疏学浅,仅仅引用一个早于历史50年预见苏联必然灭亡的大学者(哈耶克)的真知灼见!而当时,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学者都为那个恐怖的世界度而狂呼,包括卓别林这样的大师都患上了近视眼……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通往奴役之路实际上是哈耶克一个庞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决心研究,为什么知识分子对于市场不满,而喜欢计划。1940年代,哈耶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讨当时的主流哲学倾向,怀有偏见的知识分子由于这种思想倾向而认识不到经济计划所必然导致的体制性问题。这些论文后来结集为《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1952)。这可能是哈耶克最出色的著作,仔细地探讨了“建构理性主义”的知识史及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的困境。

哈耶克所说的“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一部分是指工程师(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是指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徒子徒孙。有趣的是,哈耶克将工程师和商人对立起来,他认为工程师虽然对他的工程有丰富的知识,但是通常不考虑人的因素和意外的因素;而商人在这一点上比工程师做得好。哈耶克笔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立——而且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科学主义——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计划经济思想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幻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智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的智慧,这个超级智慧知道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为全人类指出前进的康庄大道。哈耶克反复指出:这样的超级智慧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要求千百万人听命于一个人的头脑。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如今世人早已经领教够了。

.有两种理性:迷信理性的唯理主义和知道理性的限度的理性主义。
1 C唯理主义者相信,理性是伟大的,因此,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当是由人的理性设计制造出来的。因此,“凡是未经自觉设计的东西,不可能用于达到人类的意图甚至成为其基本前提,这种观点很容易变成如下信念:既然制度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必定也完全有能力以我们喜欢的无论什么方式去改造它们。”于是,他们把社会、政治、文化都视为工程,可以按照某个蓝图进行仔细的规划设计。 ' ^( q% h- T, |" O+ p8 L
哈耶克相信理性,他认为,理性无疑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但理性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相信理性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可以控制它自身的发展,则恰恰可能毁灭理性。”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理性的,相反,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看法:对个人的理性可能知道和实施的事情是有限的,最好的社会应当以这一前提条件为基础,而不能以人的理性无所不能的信念为本。现代文明受到的威胁,并不是毁灭世界的非理性的狂热,而是建构理性主义者之滥用理性,试图有意识地设计现代世界,从而把人类置于他自己造成的锁链之中。 6 Q: b# ^' h; c
正是在这本著作中,哈耶克明确地继承了David Hume and Adam Smith等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运用理性来限制理性之诉求。

本书作为哈耶克批判科学主义的代表作,最初是发表在1942到1944年的《经济学》杂志上,到1952年这些文章被汇编成本书。因此有必要将本书的视野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约翰•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学说正大行其道。哈耶克当时作为职业经济学家反对凯恩斯主义,并与其有过论战。为了更好地批判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学说,哈耶克深入其学说的内核和渊源,摧毁其方法论——理性建构主义。这便是《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一书的起源。哈耶克在该书第10节“工程师和计划者”有一句话,可谓这一目的的最佳写照:“集中的经济计划不过是把这种工程学原理应用于整个社会,它所依据的假设是,所有相关只是的全面集中是可以办到的。”(p.103)
   与之相反,哈耶克认为应该利用众人的知识,而无需先把它们集中于某个唯一的机构。这样人们才能在一个竞争系统中看到决策分散化和决策的相互调整成为可能。(p.106)在哈耶克看来,批判“计划”背后的科学主义,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理性的局限性,并克服其“致命的自负”,否则人类将“通往奴役之路”。

什么是自由:重申古典自由主义:《自由宪章》
自由宪章》于1960年初出版。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价值》,力图表明我们为何需要自由以及自由的作用何在。主要是哲学性的讨论。本书的第二部分《自由与法律》,探究西方人为了保障个人自由而逐渐形成的各种制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关照其间的问题。第三部分《福利国家中的自由》,则把上述原则适用于当下若干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税制,城镇规划等等。 这里集中介绍一下哈耶克关于自由的概念。
C+ j! W3 U. H: M8 {' c: ~
哈耶克一开篇就指出:“自由即人的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coercion)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限度。” 自由“的前提条件在于,个人拥有某些确定的私域,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一些情势是他人不能干涉的。” 柏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 )曾区分为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与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哈耶克所认同的乃是消极自由,即他人压迫之不存在。
社会之所以需要自由,是因为每个人都处于“无可避免的无知状态”。思想永远不可能预见到其自己的发展方向,进步的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因此,任何人、尤其是**不应当强制所有人顺着一个方向发展,因为没有谁能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技术变化会如何影响未来的社会生活。如果我们要实现进步,我们就必须为不断地修正我们目前的观念和理想留出空间,从而使之适应于未来的实践。也就是说,要允许每个人在他认为可能的方向上自由地探索。 0 |( r/ K* q7 W5 q* ^( q
哈耶克对于自由概念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自由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也仅来自人的有意识的强制。他所强调的“强制”,基本是指人为的因素。比如,如果某人登山时坠入冰雪窟窿而无法自拔,则很难说他是不自由的。因为,虽然客观境况使他无法脱身,但是却没有人在强迫他或禁止他做某事。
第二,一个人是否自由,与他可选择的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比如,穷人与五星级酒店。
第三,自由并不等于政治自由。有人认为,自由等于参与立法、参与**决策的权利。
第四,民族的自由不等于个人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民族,未必就是要自由人组成的民族。个人自由的倡导者都同情上述民族自由的诉求,而且也正是这种同情,导使19世纪的自由运动与民族运动之间形成了持续的联合。但是,尽管民族自由的概念类似于个人自由的概念,但它们却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因为对民族自由的追求并不总是能够增进个人自由的。对民族自由的追求,有时会导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一个他们本族的专制君主,而不选择一个由外族多数构成的自由**;而且它还常常能够为暴虐限制少数民族成员的个人自由提供借口。
第五,个人自由不等于内在自由。一个人否认识到必然规律,是否理性,跟他是否自由没有关系。他由于知识不足而作出了错误选择,与另一个人尤其是**强加于他某种东西使他只能作出某种选择,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
邓正来先生译为《自由秩序原理》。三联最近已经重版了,说明销售得很好。

自发秩序的概念:《法,立法与自由》:
哈耶克的晚年集中思考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从1973年到1979年,他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法、立法与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1973-1979)。对古典自由主义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论证。
这本书共有三个洞见:第一个洞见认为, 自我生成演化的或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完全不同;而且, 它们各自的独特性与支配它们的两种全然不同的规则或法律紧密相关。第二个洞见主张, 当下通常所说的“社会的”或分配的正义, 只是在上述两种秩序的后一种即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 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爵士所谓的“开放社会”里, 则毫无意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第三个洞见则宣称, 那种占支配地位的自由民主制度模式, 因其间的同一个代议机构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又指导或管理**, 而必定导使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极权主义体制。
在这里,他阐述了自发秩序的概念。其实,在以前对于市场的研究中,哈耶克已经提出了自发秩序的理论。在这里,他将这个理论应用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他指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有序的结构,但它们是许多人的行动的产物,而不是人之设计的结果。在某些领域,这一发现现在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尽管人们曾一度认为,甚至语言和道德也是由过去的某个天才"发明出来的",但是现在所有的人已认识到它们是进化过程的产物,而该过程的结果则不是任何人曾预见的或设计的。



哈耶克认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发形成的。哈耶克对比了普通法传统与成文法(statute law),他阐述了法官如何将作为文化演进之成果的普遍的规则应用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例中,从而产生了普通法,因此,普通法所蕴涵的是很长历史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获得的知识。这一洞见使哈耶克得出结论:法律如同市场一样,也是一种“自发”秩序,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东西。 2 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27 11:07:03
从表面上看,我们之所以能设计一个理想社会,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类具有理性。理性主义的建构论者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善性,正是由于人类没有运用好自己的理性去发现支配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规律造成的。他们认为,人类应能运用理性去发现社会的规律,进而运用这些规律来设计未来,改造社会。因此,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这些社会工程师无一不是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

但这种理性主义真是一种理性而不是人类的一种自大与自负吗?波普尔和哈耶克都明确地做出了回答:不,这并不是真正的理性,而是实质上的非理性主义,是一种足以“致命的自负”。对人类理性的盲目自信与崇拜,这是对理性的非理性态度。建构理想社会的前提是人具有强大的理性,要求人是全知全能的,能洞悉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人被抬到神的高度。哈耶克则把人类这种乐观的理性主义称之为“建构论唯理主义(construcivist rationalism)”,这是一种笛卡尔式的唯理主义信条。

本着这种理性的自负,滥用这种理性来设计社会的作法,波普尔称为“社会整体工程”。但社会整体工程却是一项纷繁浩大的工程,因为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力量相关联而成,“在任何条件下,理性规划的结果不可能成为稳定的结构,因为力量的平衡必然发生变化,所有的社会工程,不管它如何以它的现实主义和科学性自豪,注定是一种乌托邦梦想。”3)大多数人类结构是生长出来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试错而逐步形成的,而不是设计的结果。如果我们忽视社会工程的复杂性而试图去进行长期和大规模的社会预报,给人类只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哈耶克也认为人类只具有有限理性,人类得以繁荣稳定就在于我们对于一种抽象规则的遵从,这种规则“恰恰是因人们的理性不足而人们又要把握错综复杂之现实的详尽细节而渐渐学会使用的一项工具。”4)人类文明成果,大多是一种自发的扩展秩序而取得的,这种扩展秩序因为充分利用了各个个人身上“分立的知识”。以人类有限理性去干涉需要无限理性才能处理的复杂事实与联系,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11:07:52
计划经济必将导致极权主义:《通往奴役之路》 % M7 q5 F8 s# n  E

/ I7 E! K, G4 {: H. ~' y" E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崛起,促使哈耶克写作了《通往奴役之路》(1944)。 * D" M4 M, F0 X& l4 j
全书共16章。该书之重要,与其说在经济学方面,不如说在其政治哲学方面和政治思想史方面。它的经典地位也建基于此。该书的意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横流於世之时,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挽狂澜於既倒,以先知的洞见指出它对自由事业的根本性危险。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7 O2 j$ _6 X; ?) A% p* f1 K其次,在经济学上,它雄辩地证明了,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立极权主义统治。因此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和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 S. N$ ^# o: H2 R. ^哈耶克是这样论证的: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 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央计划局并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哈耶克说,没有价格系统,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
2 m/ m% t- o8 G4 O0 ~+ }5 r2 y( c这种缺陷不仅是经济的。控制经济就是控制生命,从长程的观点看,统制经济与民主程序是不能并存的。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因而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不相容的。 ) ~/ L. k9 U6 F8 u- g
作者指出,计划经济也不能与民主相容。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首先在於他们都坚持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社会目标;其次,在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他们都要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以达到其单一的目标;第三,他们都拒绝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拒绝承认在该领域内个人自身的目标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而要推行作为理想的这种统一价值体系,独裁制度乃是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因此,这种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是最典型的极权主义。其对个人自由的摧残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专制政治。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内,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然而,当民主政治受到集体主义教条支配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自我毁灭。
7 w8 M. r, g! d/ U1 B在计划经济下,也不可能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思想的国有化正是工业国有化的伴随物。哈耶克指出,极权国家集中控制宣传,一切宣传工具都被用来朝一个方向影响所有的人,隔绝外界,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天长日久,任何人都难免受其影响。民主国家虽也有众多宣传机构,但它们相互独立互相竞争目标各异声音多元,二者截然不同。极权**宣传的主要技巧之一,就是仍然使用旧字眼,但换上新的意义,如自由、民主、真理等。其次,则是控制一切信息来源,实施资讯垄断。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发布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会影响国民对政权的忠诚。第三,是严厉压制任何怀疑和不同见解。如此,在没有任何不同声音的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萎缩,在长期单一的垄断的声音的灌输下,统治者的思想就成了全体国民的思想,统治者的目标也就成了全体国民的目标,这一现象扩展至一切精神领域:科学、法律、历史、文学、……。政治权力与真理划上等号,真理也就死亡了。 - ~3 v" j6 O$ g, D
哈耶克也指出,在计划经济为根本的极权主义社会中,总是最坏者当权。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极权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即“精英淘汰制”。在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意识形态统一的团体,往往不是由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构成。原因在于,人们的教育水准越高,理智越强,其观点和口味就越独立,也就越多样化,因而就越不易认同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因此,高度划一的看法和意志,势必降低团体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只有这样的群体,才便于独裁者掌握控制,以达到其政治目标。另外,大多数人是并无自己的坚定信念的,适足成为被灌输的土壤。手法圆熟道德低下的政客利用忌妒等各种大众心理,强调“我们”与“他们”间的鸿沟,划分“敌我”,以凝聚自己的团体,故他们易于成功,这也是坏人易得势的原因。
! L% C4 P. `4 v8 K9 g! ]+ O& J& W3 ]此外,因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因此,“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是合法的。在极权社会中,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为全体谋福利”的,则天下没有什么事不可做。其结果,是对一切道德价值的否定。因此也是使那些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上高位的关键。这就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超乎一切的共同政治目标时,则任何普遍的道德绝无藏身之地。品格完善的人难于在极权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因为在该社会中,许多坏事都是以“共同目标”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而施行的。所以,存心干坏事,乃是增进权力,爬上高位的必由之路。因道德良知而无法做这些事的人,将被摈弃于权力之门外。 ( W1 b( x/ D/ B6 w8 H
这本书是哈耶克最伟大的著作,也是20世纪最畅销的著作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11:09:25
1# xnv
科学的反革命的评论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一书,前后内容形式既截然不同,按今日学科划分:第一部分“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应属于科学哲学,第二部分“科学的反革命”及第三部分“孔德和黑格尔”,则应纳到思想史的范畴。正如哈耶克在在本书前言中所言,对抽象讨论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读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希望他然后会发现,第一部分对这个问题的一般性讨论更有意义。”(p.1)
   就我个人看来,阅读第一部分的意义也远大于第二部分。哈耶克在第二部分对圣西门和孔德的批判,是为了支持其第一部分的反科学主义观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哈耶克是通过揭露圣西门和孔德私生活中的不光彩方面,来贬低两人的个人品质,以达到削弱对手论点的目的。笔法刁钻毒辣,亦值得一读,但我个人以为,有失公允之嫌。 鉴于第二部分与本课所授内容联系不大,在此不表。评论主要针对该书的第一部分。
  
   本书作为哈耶克批判科学主义的代表作,最初是发表在1942到1944年的《经济学》杂志上,到1952年这些文章被汇编成本书。因此有必要将本书的视野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约翰•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学说正大行其道。哈耶克当时作为职业经济学家反对凯恩斯主义,并与其有过论战。为了更好地批判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学说,哈耶克深入其学说的内核和渊源,摧毁其方法论——理性建构主义。这便是《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一书的起源。哈耶克在该书第10节“工程师和计划者”有一句话,可谓这一目的的最佳写照:“集中的经济计划不过是把这种工程学原理应用于整个社会,它所依据的假设是,所有相关只是的全面集中是可以办到的。”(p.103)
   与之相反,哈耶克认为应该利用众人的知识,而无需先把它们集中于某个唯一的机构。这样人们才能在一个竞争系统中看到决策分散化和决策的相互调整成为可能。(p.106)在哈耶克看来,批判“计划”背后的科学主义,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理性的局限性,并克服其“致命的自负”,否则人类将“通往奴役之路”。
   人们在评论本书时,通常会将其与《致命的自负》和《通往奴役之路》联系起来,强调的是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计划的批判。与此同时,可能使我们读者忽略哈耶克反科学主义的学理来源。实际上,与本书同年出版的哈耶克《感觉的秩序》一书,详细论述了其心智理论,推理得出了反科学主义的结论。 我们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的前半部分,时常会遇到哈耶克对人类心智结构的分析,正是基于对人的心智秩序形成和进化的考察,促使作者为人的理性划定了不可僭越的限度。就此而言,我认为《感觉的秩序》一书奠定了《科学的反革命》的立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哈耶克涉及不同学科的庞大学术体系,他的认识论基础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此。
   关于哈耶克的心智理论,最重要的是理解他对现象秩序(the phenomenal order)和物理秩序(the physical order)的区分。这里不得不提到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马赫。马赫认为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间不存在鸿沟,而统一于感觉要素。因此,通过对物体物理性质和人的神经感觉系统运作机制的研究,人们最终可以“科学地”解释人类的心智活动。因而可以把人类的所有科学都“统一”进一个无所不包的物理科学中。哈耶克在维也纳求学期间,受到马赫影响,但最终走到了马赫的对立面——他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秩序或者说世界,而且它们之间不存在马赫所认为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马赫的统一科学不可能成功。 在《科学的反革命》中,哈耶克也提到了马赫:
   “不论是遥远星球上的观察者的观点——这历来就是从孔多塞到马赫这些实证主义者的偏好,还是长时距的研究——人们希望固定不变的格式或规律会因此而显现,都是同样的努力,即摆脱我们对人类事务的内在知识,获得这样一种视野,它被假定为由个人所掌握,然而这个人本身并不是一个人,他跟人的关系,恰如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样。”(p.57-58)
  
   无论是现象秩序与物理秩序,还是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抑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都可归结为哲学当中“心物论”这一永恒命题。在哈耶克看来:“大多数社会行为或人类行为,都不是科学所说的那种与“意见”相对立的狭义的‘客观事实’,根本不能从自然角度去定义它们。在涉及到人类的行为时,物只能是行动的人所认为的物。”(p.19) 哈耶克对科学实证主义的批判正是建立在这种自然/社会二元论之上:自然科学方法的内在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对象没有的秩序强加于对象,也就是社会。 但同时,哈耶克并没有否定社会科学存在的合法性。他指出社会现象中存在着可以被研究的秩序:“而被唯科学主义偏见所左右的人,虽然经常否定存在着这种秩序(因此也否定存在着理论社会科学的对象),但是几乎没有人打算一贯如此。”(p.35)
  
   暂且抛开一元论和两元论的争论,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开宗明义:社会科学的明确目的就是训练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作出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判断决不会因为归根结底立足于某些理想,因而有了“主观”的起源,就可以摆脱科学的讨论。相反,我们要对理想和价值判断所做的科学批判的意义和目的做更深入的考察。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任何终极思想探索,都离不开“目的”和“手段”两个范畴。我们运用必要手段除了可能到达预期目的之外,因为事物的普遍联系,还可能产生其他“后果”,即“代价”。社会科学的最根本功能之一,就是使人们能权衡行动的目的和后果,并上升到决策。 哈耶克也认为:“狭义的社会科学,即通常所说的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研究的是人类自觉的或经过反思的行为,即那些能够称为在不同途径之间所做出选择的行为。”(p.18)“社会科学试图回答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仅仅是因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造成了未经设计的后果,是因为可以观察到不属于任何人的设计结果的规则。”(p.3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11:20:55
强烈支持楼主!分析够透彻!领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11:33:09
强烈支持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不仅要是清华必须坚持的校训,而且是所有大学都必须有的通识!人类几千的社会发展过程就已经表明了,早期是斗皇权,把皇帝拉下马;然后宗教的自我封闭毒害民众,宗教改革,把教会拉下神坛; 接着是斗大资本家,限制他们的权力,把让他们回归做普通人!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某些脑袋被驴踢了的人 还是老是站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角度,挂羊头卖狗肉,表面爱国,其实是效忠朝廷,做着愚民的勾当!

可耻 可恨 更可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