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大家都不甚熟悉,于是不免逐个自我介绍。
发现个趣事,但并不意外,就是大家自我介绍时都是清一色的用英文名,偶尔也许有人在介绍过英文名后,才说中文名聊作补充,一时间什么Jennifer、Peter、Andy之类的纯正欧美人人名遍布坐席之间。更夸张的是,一桌子本来就没有多少人,还竟然出现了两个Jason、两个Suzie,尴尬的要命,想要准确的都记下来谁是谁,头大的要命。
事件发生地点是在香港,在座的本都是内地人。忽然想起“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的系列视频中有一次兴泱泱的说,讲英文的华人是最“坏”的,比如香港和新加坡……原因是这些地方的“崇洋媚外”色彩最严重。当然,袁老师的话有些言重了,打击面也扯的太宽。
香港人倒是喜欢平常互相称呼英文名,当然这和历史上的殖民文化传统有关,习惯既已形成便已无可厚非。不过内地人有没有必要赶这个时髦,入这个乡、随这个俗,还真是有些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