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贱伤农事件屡有发生,并且发生了轻生事件,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制度和政策是否存在问题。
古人说的好,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做的。中国历史上,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国当然要有与这个农业大国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这个制度就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度,不是简单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度,它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经营方式。工业的发展,使管理者和工人产生分裂,从而由手工作坊进化到现代工厂,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则使土地管理者和劳动者产生分化,土地的所有者从而以经营者的身份从劳动者中蜕化出来,成为土地问题专家,或者我们可以再送他个比较时髦的称谓,农民企业家,这比地主好听多了。而劳动者专事劳动,成为一个职业农民。
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是靠体力吃饭、靠天吃饭。作为劳动者,土地的所有形式,不是他们懒以生存的绝对条件,耕作的能力才是他们的生存哲学。因此他们不需要懂管理,不需要搞经营,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土地上,辛苦但却快乐着的人们。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你被解放了,从此以后你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了。他曾经很开心,曾经很满足,曾经很努力,但是梦醒时分,他才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空道理,吃饱肚子才是真功夫。土地其实不是自己的,自己做不了主。
80年度后,中国的土地制度又开始了改革,分田到户,自己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田,自己可以做主了。这是一次极其不彻底的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根基并没有实质变化,所以土地的管理和耕作无法实现分裂,因此上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而言,他们实际上需要扮演二个角色,一个是劳动者,一个是管理者。
以一个蔬菜市场为例,菜农、零售、批发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生产和销售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不是稳定的,彼此之间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买卖关系。批发商、零售商绝对不可能对市场负责,批发商是做物流的,零售商是站柜台的,利润基本上是稳定的,实际上真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菜农自己,生产什么东西、生产多少是菜农自己的事,蔬菜是一个特殊商品,不能贮藏,因此风险极大,菜农作为一个生产者,独立而分散,对市场不敏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其它二个环节压榨利润空间。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这个土地的经营者有管理者的敏锐视野,有专业的技术知识,需要对市场的驾驭能力,这些都是以散兵游勇存在的独立农民远远无法胜任的。产品的丰富多彩、市场的风云变幻、技术的日新月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越来越大不可预期的变数。我们把农民推向市场风控浪尖,但是不可能给他市场的生存本领。当农民投资生产出现失败时,我们却要他承担后果吗,承担一个农家不能承受之重,凭什么啊?
改革开发这么多年了,所有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厂早就换了个体老板了,什么都放下了,为什么土地问题就放不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