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经理近日去重庆开会,吃惊地发现保障房在地方上已根本不是问题。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刚刚下达时,很多地方**还视之为“土地财政”的大敌,对于如何完成忧心忡忡,大多数商业银行和开发商也避之惟恐不及;现在,保障房任务没变,各方面的调子却从沉闷一转为高亢。地方**视保障房为招商引资的新舞台,土地、资金、政策优惠,以及其他资源纷纷汇集而来,银行和开发商的积极性也大为改观。
在中国宏观政策不断收紧流动性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大背景下,保障房就这样在善于领悟政策、积极创造发明对策的地方**手中,从包袱变成了地方红利。
地方**大创造
3月以来,在1000万套保障房新政的高压下,地方**之间开始了一场“大串联”。重庆、湖北、河南……各种保障房研讨会在不同城市火热开讲,保障房领域的先行者传授经验,各地**争相学习。
2011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友交流时,首次提出2010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今后五年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这一计划被写入了**工作报告。随后,中央以“军令状”形式向各级**分派任务。
2月24日,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兼任组长,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监察部、审计署等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签订了保障房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将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
经此分解,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2011年公租房建设的任务量比原计划增加了20多倍。毋庸置疑,完成这一任务的挑战是空前的。
地方财政从来没有这么大量的保障房资金准备,如何筹钱?土地问题怎么解决?如果需要划拨土地,意味着必须在土地出让金上让利,如果土地收入减少了,地方发展是否会受影响?
前述参加重庆保障房研讨会的业内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介绍参观的感受说,地方**的创造力无穷,看样子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一定能完成,各种新鲜的保障房融资平台和操作手法正应运而生。保障房正在变成受中央政策支持的融资“壳子”,而地方上现在被广为批评的城投则可以暂时松口气。
重庆最早开始大规模建保障房,也最早探索出了一条自我运转的道路。其公租房和廉租房的租金可结合通胀水平涨价,并可在五年后出售给租房者。开发商可以通过销售较快回收资金,**也能在未来顺利“脱身”。
也因此,重庆模式得到了当地商业银行的青睐,融资渠道较为畅通。重庆保障房选址不偏,大片区成批建,周边配套较完善,有利于房子今后升值。但这种做法只适合产权式保障房,即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和棚户区改造。
住建部政策中心副主任秦虹在近期举行的“财新圆桌会议”上表示,在保障性住房的诸多类别中,产权式住房的资金历来不是问题,**只需在土地上让利,真正需要**掏钱的是租赁式的保障房。
租赁类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因为租金水平较低,管理成本高,一般都难以回收成本,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目前,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银行资金没有大规模介入,社会资金也进入寥寥。
郑州也是在土地上做文章。**发动企业,拿出一部分自有工业用地参与保障房建设。目前,包括郑州市航空港区、富士康、格力电器在内的很多企业,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分担了保障房建设的任务,总规模达到47公顷。
类似的还有江苏,采用与企业合作、在大的工业园区修建青年公寓的办法,一方面解决了**的公租房房源问题,另一方面,本来就要修建员工宿舍的企业也搭上了保障房的“顺风车”,享受土地出让、税费优惠等各方面的好处。
但上述保障房项目的土地性质,是“工业用地”还是“住宅用地”目前尚无说法,这为未来的保障房产权问题埋下了隐患。尽管如此,截至目前,这种做法已经被北京、上海、陕西、福建等地方**纷纷仿效。
此外,“捆绑式”配建方式也被地方**推而广之,即**在出让土地时,规定开发商必须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但这种方法也只能适用于产权式保障房,开发商可以通过出售产权回笼资金,只不过利润没有商品房丰厚。
至于需要往外长期“垫钱”的租赁式保障房,无论是开发商还是银行,都没有看到大规模介入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