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五行意义与古希腊时代的实体观不同,不是五种实体物做为本原来构成世界的。而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属于原始朴素实体世界观。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是由水构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永恒燃烧的火。那么,人的感性认识何以得知五种基本属性呢?
中国古代的五行结构居然与感性认识相关联,以至于不得不说是感性发展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必然统合零散实体性所创造出五行模式。五行理论就是人的感性对生态圈系统所特有的认识模式,就是只有生命环境和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典型规律,以五行相生相克和五行归类的方法,概括出生态圈的独特性质和生命环境运行的规律。是古代时代的认识方式和认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对生态属性进行的归类到五种性质的相互关系。以相克相生的方式进行平衡调节,五德始终的螺旋式的上升进化。就是五种性质从始到终,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广泛的解释人类社会、生命圈、人自身的演变法则,把生物环境都归类到一定的运行规律。从土木金火水的顺序由始到终,又由终到始地螺旋上升的转移运行,按照五行周期交替的轮换。那么,五行归类列举有天干地支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五材等等系统归纳。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联系方式,来说明事物现象内部维持平衡和协调的机制。相生就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之间资助补充促进养育的关系,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对立斗争的关系,五行相克的顺序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克是平衡和协调整体性和统一性,所谓物极必反和强弱互变,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盛衰的比列和相互转换。五行学说就是生命圈规律的理论,是人的生命和生命环境的规律表述和发展规律,五行理论圈就是生物圈基本性质的理论。
用五行规制的类比,是人的非理性结构创造的。感性建构的五种基本意象的图式,表层结构是指可观察到的经验现象和外部关系,用木火土金水的实体属性,来表现事物运动可观察的点性状,对应五种表面的实体性质。五行属性深层结构中,木不是指木头,金不是单纯的金属。木性深层结构是指生命圈的生发、柔和、曲直等性质,火性深层结构是表示炎热、阳上、升腾等性质,土性深层结构是为生长、变化、收纳等性质,金性深层结构意思是清凉、洁净、肃降、收敛等性质,水性深层结构概括为寒湿、下行、滋润等性质。表层结构指这些性质的符号形式了,如金木水火土的浮现,已经是构成了符号的意义了。而深层结构指所表达的意义,就是感性材料的具体。非理性意义都是隐藏在这个阴阳五行的深层结构中,通过对阴阳五行的组织演变,以卦象和数理运行规则,就可以类比天下万物。五行归类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这些图式都是双向建构的在心理同化顺应中,综合建构的变化。比如五色是苍黄赤白黑,五气有风暑湿燥寒,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五官是眼舌口鼻耳,五德是仁礼信义智,五贼是喜乐欲思哀等等。就如同是数学几个符号和音乐的简谱几个符号一般,通过对符号的组织运行,就可以演奏一曲乐章和建立数学体系。这是人的内在非理性结构所构造的无意识机制产生的,五行意象结构是一个整体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其中任何一个行类部分的变化都要引起其它成分的变化。每种意象都是算子对应相应的实体,以实体代表形式归纳同类性。以算子特点归纳事物性质,事物都有五行之性,用算子差异组合表现事物多种形状的关联。阴阳五行意象有整体性、把事物都归类性、相生相克平衡调整性。五行意象是个多元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就其性质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是其既定整体中与其它部分的生克和分类等关系,五行意象的意义就是其整体结构所定。于是,整个感性世界就是一个序列系列,没有一个部分占据绝对中心。任何部分都只能通过其它部分的关系,才能确定其意义和相对转换。各个名称也只有组成一个系统,与内在性质相合才能有意义。五行生克的关系就是编成的密码规制,这些有序秘密作用链条,形成五行运动的规则。
感性意象对应事物的几种属性,五行表象就可以凭借五种典型属性,把一系列的难以计算的种种事物,规类到五种关系之中,推类和归纳事物的运行和变化。并且以此建筑出一个感性的体系模式,形成感性认识。这典型就不是许多杂乱意象的简单堆积,是依照关系模式组合,归纳出有若干有规律的公式。每一类型的典型的意象单位,都包括在一组属性组合,就是意象单位由同类型的属性组合在一起。把事物都归类到彼此处于一定生克关系中,由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五种现象体系。由意象五种代表进行属性归纳分类,让外界信息分别依附于典型五种意象之中,通过意象的活动关系构成认知。把感官选择接受到的杂乱信息,找到共同点和屏蔽掉不同点的,依附到有组织的结构中。形成有组织的各类型意象,通过类型意象相互关系,形成对应外界的有组织的表象。只要掌握了某种规则就能够推类出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五行现象,就是通过转换类推把形式结合起来,从静态转换到动态系列。五行的基本公理,就是基本性质的归纳,它们是观察和经验的结果。是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没有明确区别开来,如果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对象概念性质或者谓词,那么就是一种数了。
自然环境并非是与感觉所感知的同一,感官直感的有限作用,使得感官来说运动的现象是难以把握记录的瞬间,飞云飘动惊涛拍岸是难以言表。当我们刚想用语言表达一朵飞动的浪花,这浪花瞬间爆碎了,被后来的浪花所代替。于是,对于感性来说,运动图象是不真实的假象。直感所感受记载的只能是静止独立的特征,排除了多种多样矛盾性质,得到的是非运动不变化的共同性质的存在图景。认定这个感性存在就成为最后的真实性,把外在环境的无限变化,通过感官对有限点的选择,来获得对运动的理解。原因是以最少量付出的经济背景,就能造出最完善的效率。于是,自我与环境是难以分割的来考察的,感性直观不仅是环境的反映,而且也是自我的性质描述。感官综合物理对象的陈述,所得到的不是环境的提供的一切原貌。而是按照最有效率的静止点方式,建立的感性图景。直感反映的是符合自己的合理性活动,无矛盾判断不可能都是真。感性为了消除不可置否矛盾,选择非此即彼把握特征,就是把外在的亦此亦彼的运动,进行二者择一的拆解达到和谐。面对行云流水不复返,亦生亦死两茫茫的图景,感官构造了静止片面的无联系的虚构表象。而这虚构假象,却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所产生的。比如颜色就是假象,是由感官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效应,对颜色的感受是在可见光范围之内的波长。就是说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种天然如此这般的五颜六色,颜色是光的物理性质对眼睛的作用,眼睛转换了光的波长性质而制造出了颜色。我们在人择原理的范围内,宏观领域中的条件和物理参数构成了感性,感官删选和畸变了所接受的信息,改变以适应人类的反映。就是在给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才能不得不产生人所特有的感性表象。而我们感官之外的真相是不得而知的混沌,是人运用自己的特性划分了物理维度和区别了形式,分化出了感性实体和属性。而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表现,更多的是主客体的关系现象。然而,人类恰是在相对错误中以实践构成“真理度”。正如数学上的不完备定理所证明的那样,我们的认识永远都不能达到世界实在的极限,只有这个实在极限才是最后的正确无误的真理。
感官所面对的是有持续多的运动,无法计数的性质,无可掌握的事物。感官对于无穷对象,只能化无穷为有穷,选取部分所能的图象代表,把未能选上的就屏蔽了。面对随机变化,感官只能选择那些几率性大的点,能够强烈刺激感官反映的东西。从变化中抓住了强刺激的确定点,除斥以外的反应都被抛弃了,而五行就是这种在随机变化中的选择性点形式。我们也只能截取感官所能接受的,化无限为有限选取静态集中代表。感官接受方式就选取屏蔽少数对象,经过无矛盾的集中过程,把动态的切断成为静态的凝固的单一几个图象。这样处理后所得到的是彼此隔绝的,脱离具体环境的孤立静止的实体表象。它们的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有其它。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把一切变化的都是归纳到典型表象的联系。感性的特点是具体的处理结果,是表面的联系现象。感性这就得到了用五行类比的关系结果,用生命环境最基本的五种实体表象和性质,成为感性的实体算子。而感性的下一步则是中介环节,是利用事物运动的间断性,把实际存在的模糊性和混沌性事物,处理成彼此关联。一切都通过中介环节联系在一体,一切差异都在中间化解融合。通过典型的代表,归类划分出各个板块。使各个板块都相互联系起来,相互补用。把零星的感性材料,都划分到典型性质中进行归类处理。任何感性事物都有五种性质可以划分归纳,并且通过五种性质之间的规制,进行类推演化。
五行由孤立的感觉的材料集合,所采用的分类归结在特定代表区域,是用不同的集合建构的相互因果关联和网络链接的形式。所谓结构就是按内在联系的若干子系统组织起来的集合体,特点是整体性、相关性、因果性、联动性、最佳性。感性信息一旦进入到中介结构中,就会受到该结构的限制,使这个结构进行自我调节,在个别相互作用中形成格局。在集合中的个别行为是随机偶然的,但是做为集合体引起另一个集合体则是确定的。整体性和概率性只有在集合背景下表现出来,以几率表现因果联系。不存在一个绝对不变的使所有性质出现的参考系,都是几个板块多样独立自主性和平权性,由于选取的板块和参考系的不同,所表现的性质也不同。于是无意识选取的方式、认识条件、背景板块经验等表现出象征意蕴。无意识结构是按照感性原则建立起来,具体感性材料与整体结构有相互作用,整体把自己的功能成果有序组织起来,把这些孤立材料编导到集合中,使个别从整体组织中建立自己位置。由于万象都是模糊不清的,它的真面目是在视野之外的。于是只能只能把连续矛盾的现象,划分为一个一个板块,来获得精确的认识。由于板块之间存在结合部或是区域,往往成为非此非彼的模糊。主体把事物现象区分压缩,抽出若干典型共同明晰的界限,达到精确化处理。把外在信息的混乱模糊的非此非彼,转化为非此即彼的状态。感性是由许多意象成分组成的,按照类比逻辑的转换构成。有内部的融贯性,不是独立的混沌混合,通过自身调整转换相互关系的构造。这是以经验想象来类比模式化和建构,起点是意象模式和模拟,建立典范意义的定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