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将黄金作为货币,将使人类耗费大量资源去开采黄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比特币的生产要耗费大量电力,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说法也完全错误。照这种说法,人类需要大量的各种矿产,也要耗费大量资源,岂不也是浪费?开采黄金和开采其他矿产没有任何区别。在产玉的地区,人们把成片的山、土地、河道翻个遍,仅为了寻找极小概率的好看的石头,按这种说法,不也是浪费吗?人们挖开一个极大矿坑,却仅仅收集到极其小量的以克拉衡量的钻石,按这种说法,不也是浪费吗?只要项目单项核算是赚钱的,就不能说是浪费。现在没有采用金、银作为货币,金、银勘探、生产停顿了吗?完全没有,那不更浪费?貌似有点,但也未必。黄金、比特币的生产需要耗费资源,正是它的优势,执政当局更愿意用纸币,只是更方便印钱而已。黄金、比特币的生产,恰恰是将人类劳动、资源消耗以清清楚楚的价值的方式得以保存,其他如石油、煤等消耗性的矿产的开发的情况我还没想清楚,初步的理解是这些资源本身虽然被消耗,但却以人口增加、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产品的生成的方式将其价值保存下来,铜、铝、铁等这些并不完全、直接消耗掉的矿产也大致同理。也就是说,这些资源的消耗,其价值并未灭失,而是以某种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得以保留下来。
现代国家普遍以纸币作为货币,称为法币。关于纸币,说法很多,反对者多,支持者也不少,有的说纸币是信用货币(这明显不对,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可以不讲信用),有的说便于ZF调控货币流通量和调控宏观经济,有的说纸币的本质是债,有的说纸币是以金、银等为基础或准备,等等。不能说这些说法完全没有道理,但纸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以暴力为后盾,其他统统都是次要的。纸币的使用,注定是不受约束的,因为之所以有人愿意使用纸币,就是为了不受约束,否则,执政者完全可以发行金属铸币。在稳定的社会,纸币数量的慢速增、减或不变,对经济的影响都没有大问题,剧烈的变动很可能会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纸币的使用,因其基于暴力的胁迫,而非因其内在价值(或市场公认的与其他财货的比价),使货币的价值储藏(可以理解为一种期货)、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记账单位等所有健全货币应有的功能全都受到严重削弱,尤其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会引起严重的混乱和引发巨大的灾难。
凯恩斯主义主张的通过扩张货币数量,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再通过货币乘数或投资乘数(这个后文会详述)扩大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但这样做也确实可能会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这正面的作用并非因为乘数效应(不论是货币乘数还是投资乘数),也非因为增加了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利的真正原因是这些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桥梁、网络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当然也难免有低效的投资);如果真象有些经济学家说的,政府雇佣失业人员(不论是靠收税还是靠印钞)挖坑、再填坑,那对经济就完全没有好处,幻想以“投资乘数理论”来扩大GDP发展经济,更是痴人说梦,后面会专门说明。但纸币最大的问题是,如果社会发生政治动荡或权力更迭,将使大众对于当前纸币的价值共识破灭,从而使社会的交易媒介瞬间消失,社会生产消费和交易链条突然中断,协调机制失灵,市场功能严重萎缩,社会失序失控,道德崩坏,民众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陷入巨大灾难,期间过程极为惨烈(甚至可能比战争更惨烈)----要知道,没有现代市场的分工合作与交换,地球养活不了现在的70亿人,一个城市也养活不了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人。所以我支持以某一种贵金属(金或银或其他,但只能是一种)为本位、多种金属按市场价格浮动的金属铸币、并直接以重量为货币单位的货币体系。在不远的古代,民间自发地以金、银作为货币,是基于自愿而非暴力强制,则在社会动荡中,因货币问题产生的冲击是很小的。
美国宪法第一章第十节明确规定,“任何州不得用除金银之外的任何货币支付债务”,从而明确了美国的货币必须以金银为基础。而当今美国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个规定,当今世界各国也普遍采用纸币。
二、投资乘数理论的幻象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另一个乘数理论也同样流行,即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投资乘数理论。
1、投资乘数理论的基本描述
投资乘数理论的谬误的得出,源于错误的分析方法。在这里,我仍以保罗.萨缪尔森与威廉.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十七版中译本中的讲述为例。
该书第399页:“乘数是这样一个系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投资的变动量,可得到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量。假设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如果这个增加导致产出3000亿美元,则乘数就是3。而若所引起的产出增量为4000亿美元,则乘数就为4。木屋和木匠乘数为什么大于1?假设我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了一幢价值1000美元的木屋。我的木匠和木材生产者因此增加1000美元的收入。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均为2/3,则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因而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如果他们的MPC也是2/3,则他们又会支出444.44美元,或者说是666.67美元的2/3(或是1000美元的2/3的2/3)。这个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轮收入的2/3。这样,我最初的1000美元的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是一次比一次减少。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如果MPC等于2/3,则乘数为3;它包括最初的投资(倍数)1和所引发的一系列次轮消费(倍数)2。简单的乘数公式是:产出的变动=1/(1-MPC)*投资的变动。”这是对于投资乘数理论的一般论述。有关于投资乘数理论的一般论述,但这种分析方法是错误的,这种分析方法,根本没有考虑资金的具体流向。
2、一笔资金的花费应向产业链上游拆分
在第一节中我们设想了一个情境4,并指出其中关于货币流转的说法是一种极端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复杂得多。下面专门分析一下。设想的情境4是这样的:某一个人有一张100元的钞票,他要使用这张钞票,比如他到餐馆吃了100元的一顿饭,餐馆店主收到这100元,他去买了100元的面粉,面粉商收到这100元,他去交了100元电费,电网收到这笔钱,它去买了100元的煤,煤商收到这100元,他给员工发了100工资,员工收到100元工资,他去买了一双100元的鞋。前面引用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关于“木屋和木匠”说明乘数效应的例子,也是类似的描述,但每个次一级的资金变为2/3。
但细究起来,这种描述是非常不严格的。在情境4中,某一个人吃了100元的一顿饭,餐馆店主收到这100元,他去买了100元的面粉。实际上,哪怕是一个很普通的餐馆,它的资金收入都必须进行极其复杂的分流,假设某餐馆某月收入10万元,餐馆老板首先要支付各种成本,比如,店面租金、人员工资、肉蛋菜米,油盐酱醋,水电气煤,桌椅车灶,锅碗瓢盆,利息税金,等等,把这些成本支付之后,剩下的才是餐馆的利润,如果再分析上述各项成本的进一步的资金流向,就会让人如入迷宫,晕头转向,但最终,这些资金将会流转到各行各业。
我们可以这样简化一下,餐馆的利润和税收等于收入减去成本,也暂不考虑交税,利税均归企业主,算是企业主的经营收入,经营收入通过分红到投资人手里;企业主若亲自上班,也有工资收入,算在下面的人员工资里面;成本拆分成人员工资、原材料、设备(及用房);即,总收入=利税+人员工资+原材料+设备(及用房),原材料的成本是原材料供应者的收入,这收入又可以拆分成次一级的利税及人员工资、原材料、设备(及用房);设备(及用房)是其供应者的收入,这收入又可以拆分成次一级的利税及人员工资、原材料、设备(及用房);次一级的原材料、次一级的设备(及用房)继续拆分……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最终,所有的收入都会转化成产业链各层级的人员工资和分红,并分散到全部行业。居民通过工资收入和分红,各自购买所需商品。
如果餐馆收入100元,假设费用拆分成:利税10元,人员工资35元,原材料30元,设备(及用房)25元,不考虑交税,利税和人员工资统称为人员收入(或人员成本),原材料和设备(及用房)统称为非人收入(或非人成本)。假设所有行业的成本利税比例均相同,则原材料和设备(及用房)的费用30元和25元又分别按10%、35%、30%、25%的比例分成次一级的利税、人员工资、原材料、设备(及用房)等相关费用(例如,原材料30元会拆成3、10.5、9、7.5,设备(及用房)25元会拆成2.5、8.75、7.5、6.25),分红和人员工资已经到个人手里,不再拆分。次一级的原材料、设备(及用房)的费用可以再按上述比例拆分……,这个费用拆分过程不断进行,最终,所有费用均可以转变成人员工资和分红,即人员收入,全部费用会分到个人手里。但这个拆分过程中,第一级拆分出45%的人员收入和55%的非人成本,第二级,上一级的55%的非人成本又拆分出45%的人员收入和55%的非人成本,第三级及以后同理,均是在向产业链的上游追溯,这个过程始终是在将最初的100元收入不断地向产业链上游拆分,最后100元将全部拆分到各层级的人员收入,所有人员收入的总额就是最初的100元那么多,也就是说,100元的花费只能产生100元的收入效应,从这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笔资金对某个行业的全产业链的各层级的贡献的程度或比例。人员收入的再花出及更以后的费用分流,不能算是所研究的最初那笔资金的贡献,后文会有专门分析。从以上资金分流的过程分析可以看出,至少对于常规的商品的生产,“劳动价值论”是有道理的(但只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才能恰当地体现劳动价值),因为任何一笔花费都会通过经营收入(分红)和人员工资收入流入产业链各层级的个人手里,相当于购买了各层级人员的劳动,而各层级的自然资源、材料、设备、半成品或商品则是劳动价值的基础或载体。而《经济学》中那种引入边际消费倾向(MPC)、把所有后续花费混在一起计算的方法,思路不清,会产生大量的重复计算。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实际上每个人赚的钱最终是要全部花掉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是趋近于1,从而货币几乎全部都在不停地流转,岂能将后续的交换产生的GDP都算到前面的交换上去?
在后文中,我会说到“投资乘数理论弄出个无穷级数来计算极限,把100万年后的交换都要算在当前,就是把不同时段混在一起算了。”,那么这里把非人成本不断拆分出人员成本,也弄了个无穷级数,这可以吗?可以,因为,无论拆分多少级,是在向产业链上游追溯,“总收入=人员收入+非人成本”这个式子恒成立。我们看,100元的收入等于人员收入加非人成本,即100=45+55=45+55*(45%+55%)=45+55*(45%+55%*(45%+55%))=45+55*(45%+55%*(45%+55%*(45%+55%)))=……,即式中的非人成本55%这一项总是可以写成55%*100%=55%*(45%+55%),因此等式恒成立。即100元的花费,在第一天,在餐馆那里,只需关心45元的人员收入和55元的非人成本,其他的可以不管。而在前一天,这55元的非人成本,即次一级供应商的收入(是产业链的上游),诸如“肉蛋菜米、油盐酱醋、用车用房”的这些提供者,也只需各自关心其45%的人员收入,和55%的非人成本。这个过程再往后分析,实际是在往产业链上游追溯,仍然同理,等式恒成立。这个向产业链上游拆分的方法,可以在从任一环节开始。前面研究的是100元的用餐费用,我们也可以把其中的0.1元的食盐或0.05元的味精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产业链的影响,向上游的拆分过程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餐馆有100元收入,这100元收入可以向产业链上游不断追溯,只要不是人的收入(即材料、设备、房屋等),就将其再拆分为人的收入和更上游的材料、设备、房屋等,直至将100元全部分配到产业链上的人的收入,所有人员收入的总额就是最初的100元那么多,也就是说,100元的花费只能产生100元的收入效应,这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笔资金对某个行业的全产业链的各层级的贡献的程度或比例。
同理,买一辆10万元的汽车(或100万元的房子),这10万元(100万元)向产业链上游不断拆分,直至这10万元(100万元)全部拆分成不同级别产业链的人员的收入,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这就是10万元(100万元)的花费产生的GDP效应(并非GDP就是10万元(100万元)),对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最多就是这10万元(100万元),不可能有3倍、4倍的拉动效应。人员收入的再花出及更以后的费用分流,不能算是所研究的最初那笔资金的贡献,后文会有专门分析。
3、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是因为重复计算
但如果观察人员收入(人员工资和分红)的再花费、再流转产生的GDP,则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后续每张钞票、硬币都可能再流转几十上百年,交换成千上万次,怎么可以再算作当前投资(购买)产生的GDP?但其后续当年内产生的交换,是可以算作当年的GDP的,可也只能每次交换仅计算一次GDP,但不能算作前面那笔投资(购买)的GDP。后续发生在各年的交换,可以算作那年的GDP,但也只能每次交换计算一次GDP,不能将GDP算在其前的交换上,更不能算在当前的这次投资(购买)上。
同理,《经济学》中“木屋和木匠”的论述中,$1000的花费,最终会全部拆分成人员收入,并且所有人员的收入就是$1000那么多。同样,如果花1亿美元建一座桥,则1亿美元的投资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各层级不断拆分,最终也会全部分散到个人手中,并且所有个人的收入之和就是1亿美元。
下面是另一种分析方法。货币在经济体中交换、流通,是一个长长的、纷繁复杂的路径,因为资金可以任意拆分、组合的特性,使人跟踪资金的路径稍稍有点困难,但我们不妨只追踪某一张钞票或某一枚硬币,因为它是不可拆分的。一枚硬币,原则上可以持续流通几十上百年,如果是纸钞,虽然会磨损回收,但也会有新的钞票替代旧的钞票进入经济体流通。假设流通的货币全部是一分的硬币(或一美分,总之是货币的最小流通量),那么不管一笔1000元的货币是如何拆分、组合,其任何一枚硬币的路径理论上是可以跟踪的,可以一直追溯至其被印制出来的时刻。任何一枚硬币,自从进入经济体流通,就会不停地参与交换,不停地转手。现在假设,某一枚硬币(或某一张钞票)参与了一次交换,我们暂时称这为第一次交换,则这第一次交换立即产生了GDP,但这枚硬币接下来还会继续参与交换,我们暂时称后续的交换为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现在,先不考虑第六次以后的,第一次交换产生了GDP,按乘数理论,其后的交换产生的GDP的功劳也算在第一次交换的头上,那么第一次交换就产生了5次GDP。我们再看第二次交换,第二次交换立即产生了GDP,按照乘数理论,其后的交换产生的GDP的功劳也算在第二次交换的头上,则第二次交换产生了4次GDP;同理,第三次交换产生了3次GDP,第四次交换产生了2次GDP,第五次交换产生了1次GDP。我们看,第一次交换产生了5次GDP,是因为计算了第一至第五次交换产生的GDP;第二次交换产生了4次GDP,是因为计算了第二至第五次交换产生的GDP,可见第二至第五次交换在这里被重复计算了一次;第三次交换产生了3次GDP,是因为计算了第三至第五次交换产生的GDP,这样,第三至第五次交换又被重复计算了一次。其他同理。假设这枚硬币其后又参与了1000次交换,这些交换产生的GDP的功劳都会记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交换的头上,那么,第一次交换就可以产生1005次GDP,第二次交换可以产生1004次GDP,……,这后来的1000次交换,每一次交换都把其后交换产生的GDP记在自己头上,那么GDP的计算会混乱到何种程度???而且,这枚硬币的每一次交易,其产生的GDP原本就都会被统计一次,再重复统计成前面各次交易的功劳,纯属多余。另外,这里所称的“第一次”、“第二次”等等的次数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枚硬币可能已经在经济体里流通了几十上百年,凭什么说你这是“第一次”交换?投资乘数理论,就是这样一个荒唐到极点的理论,居然堂而皇之地在经济学教科书里生存了几十上百年,到现在仍未清除,并在社会上流毒甚广。以及所谓的投资拉动效应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推论,即房地产业、汽车产业或其他某某产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等等这些谬论,不绝于耳,屡见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