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30 09:29:17
浏览 620 次 | 评论 3 条 菅保珠的博客
中国文化含蓄,中国人内敛,中国政策朦胧。这是中国特色显著特征的主要内容。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人,理解中国政策,就离不开“专家”。前两者可以理解,因为5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讲究内醒因此内敛,文化与人的共性是复杂,所以需要在传承中解读,在交流中沟通形成共识。
但政策是什么呢?简单讲就是当下**的意图和策略,它需要人民能够迅速理解、接受并执行,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政策往往总是要让人民“猜测”并且非要请“专家解读”呢?这并不是政策的本质含义和**的真实意思呀,因为这样会产生两个不良的后果:
一是拖延时间,政策是讲时效的,解读来解读去,时间过去了,时机也就过去了,效率没打折了,按深圳的人说法,效率就是金钱,在发展是硬道理的今天,一切要抓紧时间呀,一出政策,必先解读,然后再落实,所用时间相对就长,显然,这不是**的本意。
二是可能并且往往会产生多种“解读”。这是最有害的。股市上出了很多“黑嘴”,房市上就没有吗?不是吗?我们的政策不够明确吗?不够具体吗?财政金融政策不够透明吗?房地产政策不够清楚吗?可我们为什么却要听无数不同的声音,然后自己再去消化理解呢?“专家”代表政策吗?往往不代表,代表人民吗?好象许多也不是?代表谁呢?他的解读是正确的吗?有没有愿意歪曲的成份呢?如果有?那人民怎么办呢?是谁让一些人成为解读政策的“专家”呢?有资格认证吗?
通常来讲,专家是指一个人某个领域术有专攻,学有所长,见有所深。但我们发现,许多专家均为“通才”,什么都懂。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专家原本少,就象厨师,本来是做川菜的,需求多了,遇到吃粤菜的客人,他也能上。二是所讲问题查对简单,不然不可能什么都能讲,但跟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太笨,什么都要别人讲来听,自己不动脑子。在此也呼吁咱们百姓,“你就长点儿心吧”。
当然,还有一个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政策含糊不清,的确难懂,“一字多义”。中国历来有个传统,就是每每政策一出,各级部门,各地**,各色人等,都要“学文件”,“领会精神”,文件当然要学,这“精神”为什么总是非要来“领会”呢?又不是猜灯迷。
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要以包容心来对待社会当中的“异质思维” ,其中有些内容的确闪烁迷离费思量,发表的时机也怪怪的,因此又照例引来一惊一乍的许多专家“解读”,本人不是专家,不解“异质思维”此道。但是我总想着,如果象家长对孩子说话那样,准确、生动、形象、简明,象改革开放之初那样,“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象当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时那样,直截了当点明说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干脆利索,明明白白,人民心里,该多亮堂,那日子,不纠结,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