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9067 发表于 2011-5-1 23:38 
如果财政缺钱,财政部一般发国债,发的国债要么是银行买,要么是一般自然人和法人买,如果都不买,只好由人民银行买,而发债要给利息,这就是发债的成本,会直接影响国内的利率水平,导致融资成本高企。为了保持官方利率(如果市场化,或准市场化)。人民银行会在国债市场购买财政部发的国债(OMO操作)压低国债利率,而人民银行用于购买国债的人民币就是所谓“印”出来的。当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人民银行也会在外汇市场进行FXO,如果是卖出人民币,而买入美元等外币,就会增加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些人民币也是“印”出来的。
第一,我国中央银行法明文规定,中央人民银行不能直接购买**证券,不得给各级人民**融资。央行购买国债只能是在国债二级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进行。
第二,利率尚未市场化之前,贷款利率是央行定的。不存在公开市场操作导致融资成本明显高企,因为债券融资市场远远低于银贷市场规模。
第三,如果上述所言为真,或者央行却是印钱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那么这些国债是不是有期限?是不是终究要还的?那还的时候当初引的钱不又回到央行手中了吗?这时候央行拿到手的人民币会越来越多,因为**债务的增长远低于印钱的速度。因此印钱买国债不是一个完整的说法。
第四,关于购买外汇,进行外汇市场干预,稳定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水平。央行印钱买外币,把印的钱从国民或者企业手中换回真金白银的外币,岂有这么好的事情?印钱的成本很低,而企业居民手里的外币都是辛苦赚来的,是对应着一定的资源的。而央行凭空印钱,就可以得到这些资源吗?这是不是谬论?
央行印钱到底这些钱有没有转化为央行的资源?去向又是哪里呢?
感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