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参加了三次CPA考试。
第一次虽然报了名,但从考试前10天开始才看书,完全不知道全力以赴、势在必得的意义。
第二次报了两门,会计和经济法。但当时刚参加工作,才体会到了在职人(非会计专业,非会计领域)考CPA的不易。在考试前一个月,只能毅然放弃经济法,因为觉得经济法的准备每次需要较长时间进入全神贯注的看书状态,而会计每天只要20分钟或者30分钟做1道或2道题就会有所收获。不容易被繁琐的事物影响。
也谈一下准备过程吧。盗版的当年会计学教材以及盗版的北大东奥辅导书。也曾尝试过参加网站的每日一练之类的活动,但实在坚持不下来。所以只能自己制定符合自己时间灵活度的学习计划。我认为此两本书已经足矣,关键是充分利用。尤其是把辅导书上的题目都弄懂。
因为不是会计专业,所以凡是设计理论的问题我基本上一错到底,但这对于会计的考试没什么影响,只要涉及到计算的问题都会就可以了。
这次准备时间总起来说有2个月,但打起精神看书的也就一个月。如果每天有4个小时左右清醒并高度集中的学习时间,那么一个月足矣。如果没有,最好还是提前准备为好。毕竟一门新的课程确实需要花时间吸收和消化。
虽然完全自学,但并不孤立。学习中遇到的好多问题其实是大家的共识,在网上稍一搜索就有答案了。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能说明你在思考。
在会计通过的鼓励下,次年,因为最后一次旧注会考试,面对改革的不确定性以及非圈内人难度增大的可能性,我决定全力以赴拿下剩余四门。当然也因为这段时间正好比较空闲。
第三考试。正式报名后我开始通读教材。财务管理还行,我一项对做算术题比较拿手;但是审计、经济法完全没有头绪,每次看过2-3遍书脑子里也是空白;而面对繁琐的税法也只感到头大。因此我认为是时候在盗版书之外进行投资了。在网上搜索了可利用的免费讲课视频、音频之后,我认为经济法和税法不得不花钱买,因为每年都有变动,还是不冒这个险为好。审计的话就用前一年的,免费啊。
财务管理不成问题,做题就行了。东奥的辅导书前后做了有三遍。但第一遍全做,大的计算题也从头到尾整整齐齐做过一遍。(呵呵,高考都没这么认真)第二遍将第一遍做错、不确定和不会的题目又做一遍。第三遍将第二遍完了之后还错、不确定和不会的题目又做一遍,这样就有信心了,当然最后这门也是分数最高的。
经济法我采取只听不看书的复习方法,因为面对枯燥的法律我实在看不进去,也在脑子里建立不起来联系。课件都下载到Mp3里。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听。因为同时准备四门的话,会越来越发现时间不够用。所以经济法被我用来作为休闲了。比如夏天晚上实在不想看书,就骑上电动车一篇听课,一篇绕着城市转圈。呵呵。还纳了凉。或者脖子实在疼,就躺在按摩椅上听课,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失为享受。
但是只听不看的话,在大脑里的印象就比较浅,因为都是别人告诉你的东西,没有经过思考,如蜻蜓点水般,会发现2天过后几乎全忘了。所以题目还是要做的。但我根据指示,只做了被圈做重点的部分。但是经济法的出题灵活度高,考试题目大部分和辅导书上的不一样,因此只把辅导书上的题记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种知道了就会,不知道就不会的科目还是老老实实多看看书,多掌握一些知识为好。
审计是最头疼的。在我看来,书上都是些大话空话,估计干老了审计的也头疼,因为实在是太高度归纳、概括抽象的东西。只能一遍遍地听课件,看书。但到最后发现其实审计是一本很薄的书。许多表述前后都一致。重复的地方很多。再加上根据重点学习的话,要记的东西就很少了。总而言之,我用了最笨的死记硬背,当然最后10多天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认真背背的。
最后有一点我觉得值得表扬自己的就是:做了一定的计划。因为科目很多,通常我都手忙脚乱,早上起来不知道该看什么。所以计划就很重要。虽然我只做了最后20天的计划,每门课制定了每天要学或者复习的章节,但是非常有用。
虽然分数不高,但很幸运能通过这5门考试。总体来说,CPA也只是一次考试,题目也都不难,难的是在2-3、4年的时间里,每年有那么1、2个月持之以恒地目标明确的学习。所以最大的困难是自己而非注会。
当你拒绝朋友、家人外出购物、爬山、踏青、乘凉的诱请;当你在宾客满堂的时候还能独自在书房学习,那么没问题,保准能通过。其实只有那么1个月、最多2个月的辛苦,但会发现收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