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一个POWERPOINT:
WHO BLOCKED CHINA'S URBANIZATION
这个报告做的很早了, 内容也比较杂. 主要从传统,历史角度和政治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dreamdiy于2006-9-19 8:45:13编辑过]
1导言
作为二元经济的典型,我国要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视我国劳动力非常丰富的资源秉赋状态,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为建设中心,使得经济发展走向一个死胡同。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顺利的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让市场选择的结果就是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非农产品的供给市场从资本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市场转移,。
与此同时,很多的实证研究表明,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无论是工业部门(Jefferson, Rawski and Zheng,1996),还是国民经济全体(WANG and YAO, 2003;Chow and Lin,2002;Gapinski,2001) ,技术进步都是很明显的。
按照速水(1995,P16)诱致性技术变革(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理论技术进步通常会沿着使用相对丰富的资源而节约相对稀少的资源方向前进。我国现在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革应该会沿着劳动力使用而资本节约型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进程。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和验证我国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的途径究竟是什么类型?资本利用偏向,劳动利用偏向,还是中性的? 这样的技术进步会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吸收有什么影响?
2 经济体制的全面市场化
2.1 改革的目标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开始实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式的过渡。按照比较标准的说法,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目前为之,相对与前苏联和东欧的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从经济增长的表现来说,我国的这种过渡是相对比较成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现在,平均GDP的年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从1978年到200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1%, 而1952年到1977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2%。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看成是市场体制不断深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较,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配置资源的方式的不同,市场经济的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为价格机制。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所以价格信号集中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了市场的稀缺程度。反过来,通过价格的变化又可以调节市场的供求。微观经济主体,通过价格来判断自己的比较优势,来调节自己的生产,削减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衡量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准是判断这个市场上的价格机制是否存在着扭曲,是否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说价格机制的有效性是判断市场经济深化水平的外部指标,那么自由的竞争机制是保证价格调节机有效的基础。通常,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它的价格机制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只有自由的竞争,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给,达到我们所说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反面,它完全扭曲了价格机制,压制竞争,以行政的手段来配置资源。因此,我国的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要不断的撤出。但是由于存在这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过程注定是比较漫长和曲折的。
2.2 传统的计划经济
要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有必要从我国的计划经济开始说起。
在建国后,面对着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我们为了实现“赶英超美”的所谓“超越战略”,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当时的国家指导者认为这样的战略可以克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很难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需求的现实。他们认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可以超越这个阶段,提前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林、蔡、李,1995)。
因为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当时刚刚建国,我国最缺的就是资本。这样的战略和我国的资源秉赋状态是不一致的。要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实现我们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自由的市场经济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国制定了由歪曲的制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政策、中央集权式的资源分配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所构成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林、蔡、李,1995)。其中歪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整个计划经济的核心;而后两者可以看成是对前者的保证,用国家的强制力保证价格的长期扭曲。
扭曲的价格主要包括低利息、低工资、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低农产品和其他必需品的价格。众所周知,如果价格被认为的压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对需求存在一个刺激作用,对供给存在一个抑制作用,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个缺口。在扭曲的价格体系下、要保证这些被扭曲的部门的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短缺的资源能够顺利的配给到需要的部门,就必须要采用中央集权式的资源分配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来保证。比如要获得低价格的农产品,以保证工人低工资不受食物高价格的挤压,就必要建立人民公社这样的”政社合一”的机构来保证农业的生产。
没有了价格机制的作用,就不能正确和及时的反映资源配置的状况;同时集权式的资源分配和忽视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自主权的机制是比较僵化的,缺少灵活性。所以说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是缺乏效率的。
2.3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走向死胡同的时候,我国在1978年后开始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之旅。这个体制就是以市场为中心配置资源,其核心就是建立一个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会上涨,从而刺激生产以达到供求的均衡;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生产者会削减生产以达到市场的均衡。
由于,价格扭曲是由许多外在的政策所带来的,改革必须先废除这些带来扭曲的政策;所以从顺序上看,价格改革的开端不是以直接的价格改革来体现。首先的改革是以增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自主性开始,这主要体现在1979年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 ,以及1980年从山东开始对企业的“利润包干制度”等制度的实施。同时集权式的物资管理体制也开始放松,国家计划控制的物质种类不断的减少。这可以看成是为建立有效率的价格机制做预先的准备。如果不增进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的灵活性,不放松中央集权式的物质分配和管理体制,完善的价格体制也永远是海市蜃楼。不管这个改革的过程是否有意的设定,但是这个改革的顺序是最合理的。
虽然价格制度的正式开始是在1985年以后,但是在从1978年-1985年,市场的原理已经开始导入,政府制定价格的时候会根据资源的稀缺适当的调整价格;对供不应求的产品会适当提高价格。到1985年以后,价格改革正式导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商品的特性,逐渐实行价格的自由化。对于同一商品,计划内的部分由政府决定,计划外的部分由市场决定,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轨制(Qian,2000a)。计划外的部分的比例随着非国有经济的扩大而不断扩大,计划所控制的部分不断的缩小。虽然这样的一个过程存在不公平和“寻租”现象,但是这样的一种改革对于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而言,都是一种帕累托改进,Qian(2000b)称这样的一种改革是没有利益受损者(Without Losers),所以改革的阻力很小。到1993年,市场价格支配的比例已经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5%,农产品收购总额的90%。至于工业生产中指令性价格所支配的比例从1979年的70%下降到5%(林、蔡、李,1995)。到1994年为止,在微观经济经济主体取得经营自主权同时,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价格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农业生产为例。Lin(1992)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后10年农业的产出增加主要是因为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农业产出的增加。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对农民的生产有一种激励机制;同时上涨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也使得农业本身的积累增加,从而带来农业产出的持续增加。
政府在退出微观经济控制的时候,宏观经济调控上的能力还是非常的有限,比如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制度实施所必须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成了当务之急。Qian(2000a, 2000b)把我国的改革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1979到1993,主要为逐渐导入市场激励机制和市场分配物资的范围,但是旧有的制度“不破”;第二阶段为1994年以后,在支持市场经济系统的制度导入的同时,旧有的制度也被逐渐废除,我们可以称之为“既破又立”。在后一个阶段,制度面改革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比如在金融面,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保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财政面,实施了“分税制”,规定了地方和中央的税收权利。经过最近的10年,宏观调控的经济体制也初具规模,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顺利的实现了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经济高速发展,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不过,这场改革还是一场未尽的事业,还有有些扭曲市场的因素存在,这主要是指劳动力的城乡间的流动还存在户籍制度这样的障碍。关于这一点,将会在接下来的本书中详细论述。
很普通的文章呀,一看就是是身在异国的朋友写出来得没有任何新意,而且对中国现实也不尽了解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22:50:12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