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认识误区:小城市(镇)发展才是未来方向
由于担心出现拉美国家的“城市病”现象,认为小城市(镇)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合理方向的观点始终存在。
这样的认识误区只会造成中国目前这种大城市规模偏小,小城镇过度发展,城市规模差异过小,从而损失经济效率的局面。事实上,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发展,是集聚效应不断加强的结果。随着交通成本的下降,大城市经济活动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导致地租、工资等商务成本上升,这种拥挤效应的增加就促使一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周边小城市(镇)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功能互为补充的“城市圈”或“城市带”,使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充分得到发挥。相比之下,如果仅仅只有小城镇,无论是社会公共品提供,还是多样化需求都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中,一些大城市往往出于对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担忧而有意识地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城市的政府并没有看到,城市的治理能力完全可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会随着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比如,东京因为保持了便捷的交通、清洁的环境和较低的犯罪而使其容纳了3500万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并使整个日本的经济发展受益于由此产生的集聚效应。相比之下,目前在政府看来已经人口规模庞大的上海只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就可以发挥其在人口吸纳与规模扩大上的巨大潜力。即使从已有地铁的运能来看,东京每公里地铁的运客量是7472.88万人/年,而上海为每公里387.07万人/年。 可见,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在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而城市未来的规模扩张也有极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