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73 7
2011-05-03
http://lichangan.blog.sohu.com/171967489.html
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一般来说,人口素质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就会上升;反之,人口素质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那么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难以提高。这就是人口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不过,中国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奇怪的悖论:人口素质迅速提高,但经济增长质量却停步不前,一些方面甚至还有倒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初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13.4亿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亿人。这个数据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大幅上升为8930人。此外,我国目前尚有文盲人口5.5千万,同 “五普”相比,文盲人口大幅减少3千多万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
  应该说,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说明十年间我国人口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劳动者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
  然而,和迅速提高的人口质量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却始终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首先,我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分析。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发达国家,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平均要占到60%以上的贡献率。从我国的情况看,2000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8%、21.7%、14.5%。2010年,三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变成了37.3%、54.8%和7.9%。可以清楚地看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了23.5个百分点,而国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十年间飙升了33.1个百分点。投资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远未实现。
  其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速度缓慢。中国能源研究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耗强度是日本5倍、美国的3倍。此外,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状况加剧等等,大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成为经济增长质量下降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从过去的平均主义迅速走上了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道路。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5,已超过收入分配警戒线。如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继续快速稳定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最主要障碍。
  最后,部分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加剧,阻碍了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目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50万以上,“十二五”期间每年将达近70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30%(约200万)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
  之所以出现这种人口素质提高和增长质量提高迟缓的“悖论”,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割现象,阻碍了高素质人才和知识的最优配置。在商品市场上,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竞争、垄断力量的强大同样妨碍了人才和知识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要使人口素质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必须加快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提高要素市场的配置效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才能使经济发展进入人口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循环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3 21:11:41
呵呵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3 21:49:22
人口是中国的大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4 23:43:03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0:02:35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换一个说法,从支出法看GDP的增长,有三个方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实际上简单的看,就是二个方面,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你全年的东西生产出来,就是两个出口,要么搞投资,要么搞消费。我们传统的看法,投资和消费是对立的关系,投资是中间的产品,消费是最终的产品,马克思主义把这个东西分为第一部类的产品和第二部类的产品。但是这个分类法不好,割裂了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必然联系,把二者对立起来。所以本人认为,不若按第一部类消费和第二部类消费进行划分,也就是讲,这个社会的所有生产一律是围绕着消费进行的,整个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消费最大化。第一部类的消费是投资类型的消费,产业链很长,第二部类的消费是生活类消费,产业链很短。
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假象社会中,人口一万,不存在技术垄断,那么你既可以选择投资类消费,也可以选择生活类消费,当我们选择投资类消费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口从事的是投资类生产,劳动力完成的是固定资产,比如建设一家汽车制造厂,当年建设当年产出,每年生产汽车1000辆,产值1亿,平均每人每年得到1万元的消费产品;当我们选择生活类消费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口从事的是商品制造环节的生产,也就是消费类产品最后一个环节的生产,劳动力完成的是产品本身,比如建设一家服装厂,当年建设当年产出,服装厂雇佣一万名操作者,年产服装1千万套,产值十亿,平均每人每年得到十万元的产品。
二类生产各有什么优势呢,生活类消费的生产,首次生产每人就得到十万元的年工资,但是这个数字是永远不变的;投资类消费的生产,首次生产每人只能得到一万元的年工资,但是因为固定资产是恒定投入的,每年都形成一个新汽车厂,所以每人每年都能够增长一万元的工资。
如果这个社会是封闭的,那么这个二大部类的生产,实际上是一种均衡关系,就是不论你投入到哪里,利益是对等的、平衡的,二大部类生产同时存在;如果这个世界有自由贸易,那么就会存在比较优势,两大部类的产品存在着相对价格的不一致,所以一定有一个部类的生产,对于你来说是一种价格劣势,对于中国来说,就是投资类生产的产品,是一种价格劣势。
为什么是价格劣势,我们还要生产,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对增长模式的选择问题。我们过去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因为中国有着一个非常雄厚的劳动力储备大军,因为你每年都有新增劳动力,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能够高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还有另外一个经济增长模式,就是投资类消费品生产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每年对消费的贡献很低,但是每年都能够有一点增长,这个模式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严格看是不成立的,但是中国对此采取了一些对策,最主要的是汇率政策,就是人为的低估人民币,后果就是外汇储备过度增长,外贸没有办法平衡。其次就是中国所有的从事投资类消费品生产的企业,都不是执行正常折旧。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是有折旧的,所有事实上的投资类消费生产也是存在增长的极限。中国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较快,不了解的还以为是我们发展很快,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不搞折旧,增长率中实际上包含了折旧,不是一种真实增长,所以这个就是说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说大学生多了,人口素质就是高了,你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你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反过来说,你的教育模式决定了你的发展模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3 20:41:24
本人最近正在研究人口素质与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或转向升级)之间的关系,想用C-D函数做实证分析,但从该市统计年鉴看,只找到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数量、GDP或人均GDP、入学率、升学率、历年在校学生人数、历年毕业学生人数等几个指标。请问大侠怎样体现人口素质这个变量呢,我看有文献时在C-D中加入N(教育年限)这个变量,请问您怎么看?菜鸟求教,还望不吝赐教,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