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回复SZSZ关于我的看法:我基本上同意26楼的分析,但是我认为SZSZ说得不够全面。
对于23楼,我的分析是这样的:
座位可看作是公交公司向乘客提供的一项服务。公交公司的服务包括司机与乘务员的服务态度、空调、座位等等。由于价格存在一定的刚性(黏性?)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各服务量可以按调整能力的不同依次递减或递增。当然,价格刚性并不足以解释座位的减少;但是,当条件足够时,减少座位会比改变价格更容易。
在通常情况下,有座位的汽车适用于多种用途和经营内容;座位少或无座车在长途运营和接待老弱病残人士等方面却没有优势。
最初,公交车市场相对不发达,统一制造同一类型的汽车、进行规模生产是有利可图的。此时用途相对灵活的有座车比较受欢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公交车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乘客间的竞争变得激烈。此时对于具体的某家公交公司来说,提高利润有三种措施:提高票价、增加供给、减少服务。前两种是经济学分析中最常见的选择,在此主要分析第三种。
公交车的运营一般以乘客的数量取胜,旧型公交车(见此帖第四段)在区分乘客类型方面没有优势,价格的提高空间不大。在公交车的数量无法满足相对价格和服务下的需求时,投入更多的车辆就有利可图。
无人售票车和少座、无座车等新车型的出现,说明除了提高票价外,公交公司采取了另外两种措施:增加供给和减少服务。而以减少座位的方式来减少服务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市场有可能被进一步细分。庞大的交易量降低了客运市场的交易成本,为客运服务的进一步分工——市场细分——创造了条件。
市场细分的结果是,产权的更多属性得到了确定;当产权被进一步确定后,道德的用武之地就缩小了,具体的表现例如:在座位少的车上让座的机会不大,在无座车上没有座位可让。
需要补充强调的是,前文说“减少服务”是指整体上服务的减少,而不是每项服务都减少。这是站在需求增加、其他条件未变的视角上看的。其他条件如果改变(如规模效应),服务未必会减少。我想强调的是市场细分而不是“减少服务”,前者能明确产权,后者则未必。
例如,市场细分导致针对某种顾客群的无座车出现,但该车的空调设备却可能比旧车型的好。又例如,如果计程车可以算是客运市场细分下产生的特殊的公交车,那么细分的结果是服务增加、价格也提高了。
计程车、卧铺车的出现不仅是需求增加的结果,更是交易成本降低所带带的市场细分的结果。计程车和卧铺车上无须让座,是因为在这里产权进一步得到了确定。有时因为乘客的数量和类型难以事先确定,汽车上会安装副座(路程较长时,乘客会比较重视座位)。副座是介于“正座”和“无座”之间的座位,正副座的票价统一时,可看作是一种价格歧视。副座的存在使得公交公司可以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进一步确认产权、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