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6-10-27 17:45:00
因为我们体谅自己的父母,所以尊重他人的父母.汽车上让坐是理所当然,在很累时我也不让,但不会占老年人专坐.让座是一种道德,一种礼貌,影响社会风气.只有社会风气好,经济才能和谐发展.应提倡让座,但也要体谅人累的时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7 21:30:00

我在16楼把前面的各位的说法武断地归纳为“期权”说太过简单,特此收回这句话中所表达的这一层含义。并对被曲解的各位朋友表示歉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7 21:46:00

szsz

为了保证推论前提的确定性,即考虑到相关的假设、推论过程需要承接呼应,我仍把帖子跟在这里。

我在16楼所作的推论是:座位的排外性太弱,导致了产权归属的不确定性,这使另一种成本较低的机制被引入。这种机制在讨论中表现为道德(让座)。

那么,如果有某种因素可以增强座位的排外性,道德机制的效力就将渐微。18楼和26楼所说的部分现象,即说明了公交公司增强座位排外性的手段——拆除或减少安装座位。

廉价的移动电视的出现(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维护座位排外性的成本。这是提倡让座、或公交公司收回座位权的大前提。其排外性是软性的,本质上只不过增加了让座行为的观众数量而已。7楼时我就说过: “让座这个道德风气比较容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行为者所处的空间——人流较大的公共场合。因为一个人在别人的视线里处事,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会比较在意自己的行为,也会更愿意作出一些付出。”

由于具体的激励办法还没有出台,姑且把它划分成两种:一是精神鼓励,恐怕这有做秀之嫌;一是物质鼓励,大略上可以看作是车票的价格分歧,但如果让座的目的是谋求小利小惠,面子问题不知道乘客会怎么处理?如果物质鼓励足够高的话,会不会有人借此套利呢?

当然,在没有调查到详情的前提下所得的结论都未免太过武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9:23: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7 21:48:00

toddzhao

觉得你的分析,必须要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首先你假设有身体强弱不同的两种人,这没有错,但是身体的强弱和对座位的需求并不成严格的比例关系。身体强的人可能本来很累,也可能要坐很远的路,如1楼所说的,劳累的上班族和相对轻闲的老人相比谁更需要座位,我们很难轻易定论。

只是从外表上来说,看上去体格强健的人受到的让座压力会比较大。简单地引进道德评价,会使我们无视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千差万别的人群中做出错误的需求排序。

其次,你建的强者的效用函数模型 VS(z)=U(z)+δVW就是说,当让座的收益大于不让座时,他就让座;当让座的收益小于不让座时,他就不让座。这当然也没有错。但究竟什么时候让座的收益大,什么时候收益小,函数里却没有表达。也就是说,上述模型是基于假设的假设,没有现实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因为经济学本来就是假设人会选择最大收益、最小成本。

并非只存在“站(z=0)或者坐(z=1)”这两种简单的状态。过一站(上落站)、过两站、过八站,只有乘车者本人心里才清楚,坐着的效用除了有正负,还有大小之分。如果效用数据可以被很清楚地表现的话,公交公司就会分别收费,但现实中没有;你总不能说,公交公司的人都是傻子,能多收钱而故意不收。

第三,对待自己父母时,δ 相对要大一些,这个说法在非论证的情况下显然也是一个假设。虽然大多数人会同意这一点。仅就你所建立的模型而言,这个说法只能作为补充的假设条件而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7 21:49:00

给所有认为让座问题是道德问题、而非经济学所能解释的朋友(不包括所有认为让座问题是道德问题的朋友)

我同意让座问题是道德问题,但不赞同“经济学不能解释道德”的观点。

我并不认为自己用的是多么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但我坚信成本收益决定行为的假设。不论成本是什么,收益是什么(这可以在具体现象出现时再具体分析),每个人在决策之前都会有所衡量,有所判断,这是肯定的。即使你认为做好事可以凭冲动,可以无所顾虑,但是你也不考虑受助者的感受和收获吗?纵然你愿意散尽家财,倾囊扶弱,但是你不会因为能力所限而有所取舍吗?即便是物理学中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微小粒子,也“希望”借最小的力走完最远的路程。扯远了,话休絮烦:

为什么活车上的让座现象比公交车少?为什么飞机上几乎不存在让座行为?为什么汽车火车都可以买站票,飞机却不行?如何解释有的人将道德,有的人却不讲?如何解释一个人有时候乐意讲道德,有时候却不乐意?

我非常同意sungmoo版主在5楼说的一句话:基于所谓“道德”假设的政策,其结果很可能只是损害了道德的权威。在用“这是个道德问题”一笔带过之前,可否先从你认为可以解释的角度解释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8 02:08:00

我还是坚持道德问题不应该用经济学解释这一观点,至少,经济学不是解释道德问题的最佳方式。当然,也有一些大师很成功地把道德因素加入到经济学模型里。但是,我并不是说,经济学不能分析道德问题,只是解释起来很牵强。因为,由遵守道德而带来的个人(心理上)的收益,是很难度量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由道德心带来的收益(包括无法度量的“心理满足感”)还是负的。

经济学模型之所以只是模型,因为它不可能把所有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让座的经济学模型,你觉得太简单了,我也这么认为。我只是提出一种最基本的思路。如果有兴趣,可以再多加一些变量,使得它更贴近实际,比如路程远近,人的状态等等,把道德水平变量δ 用其它变量(诸如收入、受教育程度、场合、对方的状态等等)构建的一个分布函数替代。但是,无论你怎么加变量,这都只是一个理论分析,因为各种参数的量化,尤其是道德水平的量化,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30 11:23:00
本来属于应该,所以不需要讨论,讨论反而是在忽悠它的本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31 09:54:00

应该提倡让座!

让座是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即社会公认的道德良好。一个人如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会主动让座,并在生活中形成良好个人习惯!

从个人成本与收益角度看,他(她)付出的是坐座位的舒适成本,而获得的收益则是周围熟悉或陌生人对他(她)的认可。在让座行为思想引导而形成的一些良好行为,会让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更受欢迎以至得到提升或加薪(显性收益)以及个人工作环境(交际等)的改变(隐性收益)。

从社会方面的成本收益看,社会成本在于年轻人在舒适之后而产生的工作业绩提升(精力充沛),社会的收益面则表现在一种道德风气的稳固与发展,从而促进其他社会道德的巩固。

从个人与社会的成本收益分析,让座不论对个人或社会都是收益大于成本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 09:21:00

忘了回复SZSZ关于我的看法:我基本上同意26楼的分析,但是我认为SZSZ说得不够全面。

对于23楼,我的分析是这样的:

座位可看作是公交公司向乘客提供的一项服务。公交公司的服务包括司机与乘务员的服务态度、空调、座位等等。由于价格存在一定的刚性(黏性?)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各服务量可以按调整能力的不同依次递减或递增。当然,价格刚性并不足以解释座位的减少;但是,当条件足够时,减少座位会比改变价格更容易。

在通常情况下,有座位的汽车适用于多种用途和经营内容;座位少或无座车在长途运营和接待老弱病残人士等方面却没有优势。

最初,公交车市场相对不发达,统一制造同一类型的汽车、进行规模生产是有利可图的。此时用途相对灵活的有座车比较受欢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公交车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乘客间的竞争变得激烈。此时对于具体的某家公交公司来说,提高利润有三种措施:提高票价、增加供给、减少服务。前两种是经济学分析中最常见的选择,在此主要分析第三种。

公交车的运营一般以乘客的数量取胜,旧型公交车(见此帖第四段)在区分乘客类型方面没有优势,价格的提高空间不大。在公交车的数量无法满足相对价格和服务下的需求时,投入更多的车辆有利可图

无人售票车和少座、无座车等新车型的出现,说明除了提高票价外,公交公司采取了另外两种措施:增加供给和减少服务。而以减少座位的方式来减少服务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市场有可能被进一步细分。庞大的交易量降低了客运市场的交易成本,为客运服务的进一步分工——市场细分——创造了条件

市场细分的结果是,产权的更多属性得到了确定;当产权被进一步确定后,道德的用武之地就缩小了,具体的表现例如:在座位少的车上让座的机会不大,在无座车上没有座位可让。

需要补充强调的是,前文说“减少服务”是指整体上服务的减少,而不是每项服务都减少。这是站在需求增加、其他条件未变的视角上看的。其他条件如果改变(如规模效应),服务未必会减少。我想强调的是市场细分而不是“减少服务”,前者能明确产权,后者则未必。

例如,市场细分导致针对某种顾客群的无座车出现,但该车的空调设备却可能比旧车型的好。又例如,如果计程车可以算是客运市场细分下产生的特殊的公交车,那么细分的结果是服务增加、价格也提高了。

计程车、卧铺车的出现不仅是需求增加的结果,更是交易成本降低所带带的市场细分的结果。计程车和卧铺车上无须让座,是因为在这里产权进一步得到了确定。有时因为乘客的数量和类型难以事先确定,汽车上会安装副座(路程较长时,乘客会比较重视座位)。副座是介于“正座”和“无座”之间的座位,正副座的票价统一时,可看作是一种价格歧视。副座的存在使得公交公司可以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进一步确认产权、增加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1:19:00
有时候别人还不领你的社会道德的情,不也很郁闷吗,让座能否让你感觉到心情舒畅、达到你所预期的效用就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09:04:00

toddzhao36楼:

谢谢你的提示!上次发完一帖以后网页就再也打不开了,现在补发以示感谢。

我认为分析时可以通过限制道德所处的环境来限制道德的不确定性。

如果道德对行为的影响是可以确定的,经济学分析就不存在问题;如果其影响是无法确定的,则“道德”就不能作为变量放在模型里,理论上我们就应该不再考虑道德因素,否则所有的现象就都可以任意解释,这样就毫无意义了。

个人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12:24:00
应该不应该本来是个道德问题。让座,据我观察,我们这个城市以前让座的人是比较多的,现在比较少了,能自愿让座的,就更少,就连半个小时距离或2、3站路的乘客,能自愿让座的也很少,对于老、孕等人,也往往要由卖票的提醒才会让座,加上一些自动售票车的增多,让座行为就更少了,我不知道另外的城市是不是也这样,这个让座减少的现象是不是有普遍性,如果有普遍性,那么就可以问问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16:16:00
以下是引用谁续风流啊在2006-11-5 9:04:00的发言:

toddzhao36楼:

谢谢你的提示!上次发完一帖以后网页就再也打不开了,现在补发以示感谢。

我认为分析时可以通过限制道德所处的环境来限制道德的不确定性。

如果道德对行为的影响是可以确定的,经济学分析就不存在问题;如果其影响是无法确定的,则“道德”就不能作为变量放在模型里,理论上我们就应该不再考虑道德因素,否则所有的现象就都可以任意解释,这样就毫无意义了。

个人意见。

我的意思是把道德作为诸多变量构成的一个分布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18:1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11-5 12:24:00的发言:应该不应该本来是个道德问题…

(做一个脚注)

“关爱人类”这条道德准则应该不须讨论。可以讨论的是,人类都是要被关爱的,为什么某些人群要比另一些人群更需要得到关爱?或者说,在什么的条件下应该关爱什么人群?提倡让座又是否合乎既定的道德标准?

如果已经将“为某些人群让座”确立为道德规范,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讨论“应不应该让座”的问题,道德规范的内容就是说明“应不应该”的事,不能在该规范内部再讨论应不应该的事。

如果想讨论某条既定的道德规范是否……,就需要引入另一条“更高”或“更广”的道德规范,或者什么其他标准,以说明某条既定的道德规范是否合乎该标准。

经济学里有一句玄语:self-enforcement,它既是理论上自圆其说的法宝,又是研究者反思自身思考的方式。

困惑人心的是,如果某条道德规范并非self-enforcement,可不可以再说该道德是“非道德的”;而如果人们放任self-enforcement,理论的意义又何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18:21:00
是的,道德本身和效用概念本身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这些概念不会错。但如何说明了道德的具体现实含义,比如,老年人被让座,那么这个道德作为过渡的概念当然是有意义的。“self-enforcement”我觉得是和效用本身一样,不会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18:50:00

问几个问题吧。

1、应该是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几乎所有被定义为“应该”的行为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比如,我上了一天班,又生病了,又提着重物,我应该让坐吗?仅仅因为我年轻。再比如,不应该撒谎,可是蒲志高没有撒谎,江姐撒谎了。再比如,不应该偷盗,可如果一个母亲的孩子快饿死了,她又没钱,应不应该偷食物呢?任何应该的规则,只是一般规则,特定的情境下,它就不再成立了。

2、当一般规则和情境规则冲突的时候,是什么规则指导人的行为被赋予“好”“坏”评价呢?

3、上述冲突好像是说明了,任何行为的判断标准不是单一的。合情合理,后者是经济范畴吧,前者呢?

问及这些问题,仅仅是因为这个帖子和兴奋剂的帖子一样,让我好奇经济学的边界在那儿。就像我可以从成本解释兴奋剂为什么被禁止,无论正确与否,但是我不相信我自己想到的所有解释。只相信经济学不喜欢的“关爱”解释。呵呵。(固执也是一种天赋偏好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6 00:59:00

一般的“应该”规则,是可以看作经济学问题的。比如应该诚实、守信、不该偷窃等。这些规则是一种集体契约,用来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产权稳定。可能大部分人都意欲违反规则,以获利益,而不是所有的违规都能诉诸法律,这些规则也就同时被赋予了“道德”概念。

但可能真正与“道德”相关的行为,并不与是否遵守一般规则密切相关。因为,任何规则说到底,都是权衡得失之后的权宜之计,规则没有任何道德光辉,行为才有。而此类行为大致接近康德所说的繁星点点之含义。此类行为(而不是规则)是经济学乏力解释的。经济学不能解释司马迁、布鲁诺、特雷莎修女、辛德勒等等人的选择。甚至不能探讨《拯救大兵瑞恩》电影所诠释的人性。(我怀疑即使经济学能解释、能探讨,人们也不会接受和喜欢)

以上的话是想说,“道德”的确在经济学范畴之外,但“道德”也在应不应该之外(考虑传销、邪教等问题,似乎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再荒唐的建议都可以用“应该”而使其应该。呵呵)所以,应该与否不见得不是经济学可以探讨的问题。

回到让座,当大家都不愿遵守,而不遵守有时又的确存在合情合理的理由,而大家又都踯躅于对此规则的否认。为什么不愿意否认不是经济学能解释的,但为什么不遵守是,而是否应该遵守也是,因为经济学可以分析一种规则改变后,其可能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应该如何提倡也是经济学可以做的事。

经济学喜欢说选择,给予人较多的选择,始终是一件有效率的事。所以,现有的情况下,也许公交公司应该改改他们提倡让座的方式,给大家一个选择的余地。比如这样说:如果你不是很累、不是提有重物、不是身体不适,还希望你能给老人……让座。而接受让座的老人……,也希望能量力而行的替让座的人拿一些不适合放在地上的重物。等等。

至于其效果,经济学会预期“搭便车”的出现,但是正如军人投降是可耻的,可是军人的生命也是生命,在荣誉和生命的选择权是否应该交给军人自己的问题上,美国人选择了应该。而此种选择并没有让美国的国土沦丧(朝鲜败仗肯定也不是这个原因,呵呵)为什么没有出现“搭便车”则是经济学能力之外的了。但是,其显然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09: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6 19:11:00
不知道47楼主要要表达什么:)主要的问题、结论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6 20:54:00

呵呵。47楼的话是想说如下观点:

1、任何规则,都是经济学的分析范畴,无论其前缀是法律、政策、合约、或道德。因为任何规则都是得失计算之后的权宜之计,而不是其他。

2、经济学难以分析的仅仅是某些行为,某些超越得失权衡、利益计算的行为。这些行为显示的才是道德。

3、正是因为任何规则都可以分析,所以任何规则“应该”如何,也是经济学可以分析的。

4、如果某种规则(尤其是道德规则)出现了遵守问题,至少意味着这项规则提供的“可选择机会”不足了。或者说,由于规则的限定,导致了更效率的配置难以实现,才会出现违规。如何修正其更“应该”如何,还是在经济学问题。

47楼的话比较啰嗦。因为自己也没想明白(以后要想明白了再说,呵呵)。而47楼的话,仅仅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当触及道德规则,总是会遇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但,就像前面说的,行为才是道德问题,规则不是,规则就是经济问题。呵呵。

p.s也许早就有人阐明了这些观点,不过本人阅读量不足,所以再度废话一番。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6 21:25:00

我经常回家坐车的时候,明明后面有空车,但是一些老年人还是要往已经没有位子的车上挤。大家也知道,坐公车占个坐也不容易,我车程差不多40分钟,本来已经累了一天了,就想坐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往往遇到这样的时候,我总是很为难。反正没有人让坐的话,我还是肯定要发扬精神的。楼主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8 14:36:00

几位所言都很有道理,我在坐车的时候碰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年轻的坐着给老弱病残的专座,就是不让。青雪叮当说的第三条我也非常同意,但是经济学所能分析的却不一定都是可以执行的,因为这只是在道德的范畴内,违反道德的事情不一定会受到很大的惩罚。或者说他的预期收益为正。

回到事件本身,我想谈的是,看到老弱病残能让则让,不能让(身体或其他原因)或者不想让也没关系,毕竟没有法律的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8 22:32:00
应该提倡让座,我们的美德、传统不能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0 09:53:00

突然觉得有必要做个简要的说明。

“应不应该让坐”本来就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只是一个“镢头”。我期望这个问题能引出精彩的讨论,但我不希望讨论变成“应该”与“不应该”这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战场。

不是不能说应该不应该,而是尽量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这是作为“搂主”的小小的提议吧。

呵呵,上面这段话不针对任何人,算是“多余的话”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6 9:50: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0 10:16:00

楼上的话是在看到47楼以前写的,所以绝对与47楼无关;但是下面的话和47楼就有一定的关系。

人类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助人为乐的心理、让我们有激情去做利他的事情,使我们的父母、长辈毫无保留地照顾我们的成长,使苦难中的伙伴相互信任、鼓励和合作。

如果还有另外一个星球,上面的人类全都不讲道德——什么是道德?且不讨论吧,假设成他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不不讲信用、也不信任别人——那么他们恐怕早因交易费用过高而灭绝了。

但是即便如此,人的行为也没有哪一件是超越得失权衡、利益计算的。布鲁诺据说在审判前向法官(主教?)表示悔改,但为时已晚;圣女贞德后来有人研究认为她在临行前非常恐惧和懊悔,而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义无反顾;辛德勒也在最近几年被质疑,有人说他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才伪造和夸大自己的事迹,甚至说他实际上是德国的间谍。

我并不打算否认英雄们最初的激情和勇气,更不否认世上还有无畏的英雄。我只想补充(补充,不是反对)49楼的第2个观点:经济学难以分析的是这样的行为,其在得失权衡、利益计算方面比常见的要特殊,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与常人不尽相同,其中存在一些我们难以发觉的变量左右了行为者的决策;但这并不影响——至少不会从根本上阻断——经济学解释些行为的可能。

视金钱如粪土,所视的仅仅是金钱;奋不顾身,不顾的仅仅是“身”;超然的情怀所“超”的也仅仅是常人眼中的“然”。权衡判断是人的本能,不经思索就执著地去做某事而且从头到尾居然都没有错的人,恐怕只有在低劣的文学作品里才能找到(这样的作品也算不上文学作品吧)。

下面是对49楼第3点的看法:说规则“应该”如何,必须基于以效率为目的的假设,效率假设是人为的假设,不是经济学自身的假设。也就是说,应该执行那种规则,是站在有没有效率的角度看的,事实上执行了那种规则,则是站在已有局限条件的角度看的。我把道德看成是其它因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0 10:23:00
以下是引用andymiky在2006-10-31 9:54:00的发言:

应该提倡让座!

让座是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即社会公认的道德良好。一个人如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会主动让座,并在生活中形成良好个人习惯!

从个人成本与收益角度看,他(她)付出的是坐座位的舒适成本,而获得的收益则是周围熟悉或陌生人对他(她)的认可。在让座行为思想引导而形成的一些良好行为,会让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更受欢迎以至得到提升或加薪(显性收益)以及个人工作环境(交际等)的改变(隐性收益)。

从社会方面的成本收益看,社会成本在于年轻人在舒适之后而产生的工作业绩提升(精力充沛),社会的收益面则表现在一种道德风气的稳固与发展,从而促进其他社会道德的巩固。

从个人与社会的成本收益分析,让座不论对个人或社会都是收益大于成本的!

引用38

一直没有对38楼发表看法,是因为38楼的分析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误。甚至我也有近似的观点(见16楼第11段)。虽然没有错误,这却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38楼的答案,恕我直言,我觉得没有1611段说得简练周全。

先说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遇到情况特殊时就说道德行为会带来收益,这固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太潦草。

所以,首先我说我同意42蓝田日暖版主的看法。同样我觉得比较妥当的,是讨论为什么愿意让座的人数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带来了这些变化。

希望我没有误会蓝田日暖的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0 12:11:00
以下是引用elvisreload在2006-11-8 14:36:00的发言:

几位所言都很有道理,我在坐车的时候碰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年轻的坐着给老弱病残的专座,就是不让。青雪叮当说的第三条我也非常同意,但是经济学所能分析的却不一定都是可以执行的……

我没要求用经济学来分析出“应不应该”。

科学以研究现实为己任,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和现实应该是一致的,至少经济学者会致力于这一点。不存在“在经济学所能分析的却不一定都是可以执行”这种情况。

我基本上同意青雪叮当的说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6 9:48: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1 01:08:00
以下是引用谁续风流啊在2006-11-10 10:16:00的发言:

楼上的话是在看到47楼以前写的,所以绝对与47楼无关;但是下面的话和47楼就有一定的关系。

呵呵,即使53楼的话是针对47楼而言,也是无所谓的事情啊。只要反驳仅是针对观点而言,任何反驳都是应该被接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1 01:16:00

如下的话,与本贴讨论主题无关,仅是对54楼的回复。其已然与知识无关,仅与观念偏好有关,因此不再回复了。

贝克尔认为家庭受自身资源和价格限制约束,孩子是一种耐用消费品,要多要少与家庭约束有关。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所患之病,需要骨髓移植,其决定再生一个。家里已是债台高筑,生这个孩子又是为了救前一个孩子,换言之,这孩子的“价格”非常高。怎么解释这个母亲呢。

1、如果第一个孩子死了,肯定还要生一个。既然后一个孩子必须生,那么早点生出来,对母亲有利,也有可能救第一个孩子。2、虽然第二个孩子“价格”很高,且存在手术风险,但从卡尼曼效用函数考虑,母亲此时应该是偏好风险的,加点扩延的成本受益,仍用贝克尔的家庭效用函数,只要模型作的精妙,母亲的选择完全可以被定义为“最优选择”。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个解释。尽管,说服力比所谓的“母爱”解释要好。更何况什么是母爱,脑科学完全可以将其解释为是某种化学元素在女性大脑里作祟。那么,为什么在有了脑科学的证据下,在有了经济学合乎逻辑的解释下,人们还是偏好说母爱。

经济学还是可以解释,因为“母爱”解释比“经济解释”,能带来更多的捐赠,从而长期演化中人们选择了“母爱”。但,替代母爱解释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告诉世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还是为了证明经济学无所不能。而我想问的是,经济学承认解释不了这个母亲,有什么问题吗?非常严重的影响其发展和解释魅力吗? 这个世界上那门科学是因为其能解释所有现象,才被定义为科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1 01:24:00
这要看使用公车的经济目的,为了省钱,但浪费时间,公交乘客在这个两难中权衡,而让坐对个人决策有什么影响呢?使乘客坐公车的效用降低!因此,本来无钱坐非公交的临界人将选择其它交通方式,但没有这个约束前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其它交通方式呢?这只表明,不让坐乘公交的净收益大于其它交通方式的净收益,而其它交通方式的净收益大于让坐乘公交的净收益。因此,对临界人而言,不让坐乘公交的净收益大于让坐乘公交的净收益,而非临界人的福利无变化,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提价让坐引起了个人选择的扭曲,减少了社会福利。至于提不提倡让坐结论很明显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1 1:25: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1 01:39:00

是否存在超越得失权衡、利益计算的行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为什么要相信和希望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存在。重要的是,如果lz所说的历史事件是事实,人们为什么要改变历史事实。尤其是关于布鲁诺和贞德,教廷肯定更鼓励传送他们后悔、胆怯、认输的事实。人们为什么不顾当权者的权势威胁去改变事实。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就是有人想反抗教廷,为了鼓舞大家,篡改了历史事实。那么,lz认为现在人们为何还在宣传布鲁诺和贞德虚假的故事,这样虚假的故事数不胜数,不少人证明了其虚假,但似乎人们就是至事实于不顾宁愿“被骗”,经济学能解释吗?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从经济学去解释,鼓励、宣扬上述行为是为了利于自己搭便车。我们通常定义的好人,不都是那种将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的人吗。但,人们相信和希望超越利益行为的存在,甚至宁愿冒险违背当权者的强权而篡改历史事实去表达这种意愿,真的就是为了更长远的“搭便车利益需要”吗?如果真是如此,人就真的是无限理性,任何短期行为都不该出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