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念金融经济学的读书笔记,主要使用的教材是黄奇辅那本《金融经济学基础》,当然,也使用了其他教材和一些课件。
稍微整理和总结了一下发上来。一个是为了抛砖引玉,另一个则是为了给自己读书提供一个正向的激励。
我的理解肯定会有有问题的地方,恳请大家指正。这次发的是一个纲要性的东西,之后会陆续整理发出来。
1、 Britan kettell对金融经济学的界定: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管理学中涉及不确定性(uncertainty)金融市场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和资产定价模型。
2、金融经济学的发展
金融经济学的第一篇文献是阿罗于1953 年发表的论文《证券在风险承担的最优配置中的作用》。阿罗将证券理解为在不确定的不同状态下有不同价值的商品。这一思想后来由德布鲁发展。在他们的开辟的道路之下,马克维茨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夏普等经济学家,在一般经济均衡的框架下,假定所有投资者都以马科维茨的准则来决策。导出全市场的证券组合是有效的和所谓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也就是说每种证券的收益率都只与市场收益率有关。
之后MM定理的横空出世,开辟了无套利这一金融经济学的不二法门,在无套利的思想下,B-S公式得以发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在B-S公式发现的同时,FAMA和萨姆尔森等人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
总的来说,金融经济学的两次革命,一次是马克维茨的革命,一次则是B-S期权定价之革命。整个金融经济学使用的主流方法,就是无套利分析方法。该方法由MM定理中提出。整个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假说,是有效市场假说,这一假说是内生于无套利均衡这一逻辑内部的。
3、当前金融经济学面临的危机
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Grossman-Stiglitz Paradox)证明,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市场效率和竞争均衡是不相容的,价格不可能是充分显示的。因为,如果价格是信息有效的,就不会有人花费成本来收集信息并承担前期风险;而如果没有人去获取信息并据此决定其需求,新信息又不能被汇总或是以最快的速度体现到资产的价格中,于是价格就不会是信息有效的。该悖论也可以表述为:如果市场完全搜集了市场参与者的私人信息,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将不再依赖他们自身所拥有的信息,但是,市场(价格体系)又怎么可能完全收集到所有个人的信息呢。
4、当代金融学的发展走向
当代金融学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之上的。当代金融学的走向,一种可能是将制度因子加入模型当中,即merton提出的制度金融学的路子。
还有一种走向是走行为金融的路子,将心理学等因子加入其中。
再也一种,则是走金融计量的路子,直接从数据驱动的路子,根据数据来提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