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前,我也觉得所谓学历,读到本科,这辈子,应该是够用了——尤其,当你面对将近12亿的“非文化人士”时,即使再高尚的灵魂,或都难免悄悄“自得”一下。。。
(2)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学问增加后,才发现,其实,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以一种谎言或面纱的覆盖下悄悄完成的——这就是:其实,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的“大”,人生的具体进程也没有那么“丰富”;动了我们的奶酪或抢了我们饭碗的人,也没有那么“多”。
结合到我们的主题:其实,我们之所以如今还生存着,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于我们与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们达到了一个安静或沉默的“平衡”;而我们的直接对手可能就是那么几百个,几十个,甚至几个人。而之前,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真的了不起:因为世界69亿人口中,至少有67亿人还不如我们。但是,当一份工作,一个机会,一种定价权,一种影响力出现在眼前,可能最后只是“某1个人”把你干掉了,成功获得了那个本来属于你的机会;在这个惨痛的假设中,那所谓不如你的“67亿人”,其实,都没什么意义。理性的人,完全可以当作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
(3)因此,对于能够和我们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的那几百人、几十人、甚至只有几个人或1个人;我们只有拥有更有把握,更多的,更能够具有说服力的所谓“比较优势”,才可能和我们的家人快快乐乐,安全舒心地生活在这个复杂的急剧进步的商业竞争时代——而这个时候,“高一点的学历”,至少是“主流的学历”,便成为“压倒命运这个骆驼的最后一颗草”;或者是我们习惯的所谓“命运女神的最终青睐”!
并且,当以上情境推展到社会的所有领域,表现得如此普遍之后,个人以为:“高学历”或者仅仅比你可能的竞争对手“有点优势的学历或教育培训背景”;已经变得极为重要。甚至,在某些高薪行业中,一张“985的博士学位证书”,绝对应该是“必需品”;而非过去说的“奢侈品”!

我以为,过去我们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而现在,“体面的教育背景”,应该至少排在前三吧,呵呵~~~~~~
(4)在经济论坛里探讨这个主题,照例,总要做点“长期中期短期分析”什么的。
从宏观经济的角来分析,个人以为,这种几乎一夜间的“剧烈变化”;应该和我们国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和中国经济属于“大国经济”这两个典型的时代特征分不开的。
前者,国际化,一体化,资本的全球化;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逼迫我们的经济,建设,成本竞争,人力资源的高端培育,纷纷加速进步。进步得可能太快了,连20年以后的“饭”都给“吃完了”。
后者,中国毕竟是“大国经济”;即使一个省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长足增长,都“应该”还有赶超欧美先进国家的空间和可能性!这么大规模的经济系统,扩张如此迅速,便必然具有规模性和网络性。一般认为,经济规模性的成长,对内部的压力和驱动力是呈现指数级数增长的。经济系统中惟一能够承受这种“爆炸型压力”的便是生产力的根本进步,也就是作用到“活劳动”——人的身上!
(5)这意味着:在能源约束,资源约束纷纷迅速抵达“发展的极限”或“边界”的同时,主体劳动力的心理承受也在达到极限。其实,我个人一直疑惑所谓“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是与年龄结构逆向相关的。而我以为,除了基础的、底端的工业类制造业以外,“人口红利”中的创新因素,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生产力进步以及“社会财富的来源”吧。但是,随着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急剧深入和“扩~大~化~”,造成一个很致命的现象是:先前约定俗成的评价人力资源的社会规范体系,已经被打破。
具体来说,改开初期,我们说:“脑体倒挂”,好象教授的收入不如买馅饼的,就是社会经济不公平,分配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失灵的表现。但现在看来,肯德基的大老板甚至一般高管,都远远比教授们赚得多,莫非“面包夹鸡腿”就比“馅饼”高级很多;肯德基的老板们比教授赚得多就合情合理乎?!
显然,我们的社会经济系统已经进入了一个“黑箱封闭运行”或“逻辑完全混沌”的状态:在我们这么庞大的经济体系中,所谓高学历的白领人力资源,与其他人力资源之间的资源分配比例关系,以及利益分配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过去30多年的那种比例,一定是不灵的了。回归到计划经济时代,显然,“那种历史探索中,该死的温柔,想忘记已不能够”。而通过财政途径,形成欧洲各国那种高财政分配比例高福利的格局,估计也是不行的。因此,向何处去?如果在经济转型的大战略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则只有依靠个体和个体之间的PK了。我想,如果具有多一些教育背景,拥有更光鲜的高端学历,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第一选择”;虽然还不是惟一选择——因为如果不想做“蚁族”,可以考虑开网店或回乡务农,当然,前提是“如果还有乡可回,有农可务”!
(6)而即使是这种“被动”的人生选择不顺利,需要自己拼出生存之路发展之路甚至就是人生的“活路”;相信,拥有更多学历的人,“办法也总会比困难多”。当然,如果极少数的人士,即使受到很高的教育,也不能让自己“被资本选择去”,或者“自己找到一条与资本高效结合”的道路;那么,我以为这是孤案。而且,几乎可以断定,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不接受高端教育,他/她的生涯也不会好到那里去,或者坏到哪里去。也就是:高端教育本身与他/她的命运格局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而这种无相关性,表述得残酷一些,便是:“失败者,无论如何设定人生,其游戏的终局还会是失败者”。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DOOMED。
(7)至于LZ举出了所谓人大研究生做了蚁族的例子。个人以为,举例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典型样本的代表性,而非偶然性。一则,其实可能LZ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长年就这么1000元下去了。二则,其实所谓名校的优秀毕业生,也未必都是人生舞台必然的喜剧角色。以前有个历史上有点名气的中国科技大学的神童班精英,好象出家了。北大还有一个卖肉王。浙大某美国海龟博士仅仅因为归国后条件不理想,各方面压力之下竟然跳楼身亡。人大某新闻系女博士,仅仅因为不能留校仅仅分配到北师大,其子不能按先前的人生计划进入人大附中读书,竟也追寻了“飞鸟的理想”;殊不知北师大附中也是北京很顶级的优秀中学。。。
(8)综上,建议LZ观察社会和时代变化时,或应抓住重点;而不要戴有色眼镜。我本人是人大本科毕业的,多年来,看到很多十分杰出的校友,难以企及人家的“脚面”,呵呵,[funk][lol]同时也看到很多校友,以一种很奇怪的思路选择了人生的棋局——比如人大财金的博士放弃了央行反而去湘财做行业研究员;再比如公派到欧洲国家后放弃了本国本校的硕士学位,再从头读起,而且连读两个硕士,却没有读完博士学位就回国做了“海待”(当然国内硕士有些专业国际不承认,但国际上硕士MS不算是完整的高端教育);再再比如我的某个同学为了进入某某部委,放弃了本校的硕士跑到财科所先读了双学士又读了几年硕士,等到快读出来了,好象又需要继续攻读博士了;一把年纪不想讨老婆组建家庭,不知道一天都在想什么?!——当然,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格外关注”的人生诉求,比如“湘财比央行高出一大块的工薪给付水平”;比如“海龟硕士的背景”;比如在某某部委攻读多年的“圈内人经历和潜在人脉”,等等。
综上,看到了很多方面的情况,很多的事例,而即使是对人大学子的命运和人生选择比较熟悉,却也不敢冒昧评价;更不敢把人家说成“蚁族”或是LOSER。因为很有可能,会有他人指着我的背影做类似的批评呢,呵呵~~~[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