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上一节简单讲了钱在谁手里,这个持币结构,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全民分享红利的,因为央行好不容易回笼了货币,应该不会那么热衷于用类似香港或其它一些国家地区的方法全民分红利;而且在管理上由于居民流动性比以前大多了,公正性和效率靠现有的治理水平也基本做不到合理分配,技术上可操作性不足;分配也相当于减少**有效收入,对一个致力于扩张自己权力的机构(甚至可以说是半商业机构)而言,不符合其利益(当然再分配还是存在的,体制内的;以及比较低程度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长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供应和避免消费引起通胀以增加产品竞争能力,在海贸难以支持经济前,一定程度上政策和资本方都会希望不要改变现有的低工资,高储蓄,相对低消费的局面。所以在这轮经济运动中,指望靠再分配或者提高工资来实现人人得益的发展模式,可能性不大。这个能为为何经济快速成长而收入提高远不及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高就业率反映了经济是在快速成长,而低收入,则说明了就业结构。
消费的另一个困难是,虽然中国制造已经是全球化了,但是这并不说明中国市场是全球化的。产能在这轮危机前把重点都放在了海外市场,是因为海外市场发育相对比较成熟,除掉买方破产或少数恶意者,拖欠甚至赖掉货款等情况不像国内那么严重普遍;隐形成本方面,需要投入的疏通关系和清除交易障碍的成本相对较低,比较可控;而且物流成本比较低廉;另外一些商品还能得到退税。国内市场正在发育成熟中,但是公平交易的一套机制还没有就绪,这实际上对市场里的每个人都是一种伤害,会增加交易成本;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培养中。但是国内的消费市场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医疗,教育和地产。这些在发达国家,同样是比较高昂,普通人需要支付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去承担的消费开支。
在第二阶段时,普通中国人的收入其实也是增长很快的,在第二阶段的前期,收入两千/月已经是个不错的收入;但是到了后期,一万出头的月收入也已经很常见,而且普通人的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从初期的不足一千到第三阶段初期的两三千,甚至三四千,开句玩笑话,实现了“国民收入倍增”(这个名词本身不是这个意思)。但到了二阶段后期,三阶段前期,工资性收入增长就变得很缓慢了,这一阶段普通人中主要的收入增长往往是靠不动产投资取得的。
不动产投资的基本路径是这样的: **会先投入一块土地作为商品,开发商必须通过竞价得到这块土地,这是一切开发的前提;接着开发商会用自有资金以及土地作为启动资金,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这里会使用杠杆;接着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会出售楼花,一些投资者和自住者会利用自己的自有资金或者财产进行抵押,再次利用杠杆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而开发商则会回笼一部分资金保持开发资金以及投资于新项目;最后房产交付,借贷关系转为房产持有者和商业银行的较长期关系。这里只是举一种交易路径为例。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投入了土地作为商品,开发商在土地上建设了房屋,也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通过杠杆的使用,土地商品的持有者以及房屋的持有者利用一部分货币,从商业银行得到了更多的货币。
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一个观点:那些货币是隨海贸结余的数额变动的。也就是说,这些货币已经存在于市场。
那么如果不引起为了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行货币,而只是消化这些既有的货币存量,房产交易就不会引发通胀。因为其一方面提供了商品来对冲货币(这个是反通胀的),另一方面又由于房产的流动性低于货币,而整个不动产市场容量又足够大,这实际上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从宏观上是降低了流动性。在四万亿计划之前,通胀实际上一直处于可控范围,年通胀率很可能一般在5%左右,对于一个高速增长的国家来说,是个不算差的数据。而保证不动产市场只是消化存量,不带来额外的通胀压力,则关键在于总量控制。
另外,不动产市场的建设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廉价劳动力被从土地上转移到劳动力市场;同时地方**能获得大量的货币收入,以及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并且推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得分,很多中国人因此开始走进了现代生活。
而且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是,钱开始从第一类持币人以及商业银行,大量转移到**手里(**土地出售价格通常会占到整个开发成本的1/2甚至更多,并且会征收增值税,契税等费用)。
在第二,三阶段,很多人都观察到一个现象:**的财政收入以比较惊人的速度在增加,不少年份达到了GDP增速2倍以上的增加速度。一个直观的数据是,目前的财政收入,已经是第二阶段初期的大约15倍左右,这一切都是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的。
中国**收入的几个主要来源是:税收,土地转让(主要是地方**),以及国债。税收的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大量企业具有纳税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征管的细致化,以及新的税基的开拓(将来终结美帝税务局神话可期),再者有大量的非税的“费”和各种罚款(这些未必进入统计)。国债的发行规模一般是每年几千亿的额度,目前大概是一万亿不到的样子。国税,国债,还有央企上缴等为中央**收入;地方**依靠卖地,地税,各种行政收费为主要收入。
虽然**的行政开支一直处于高速膨胀状态,但要消费掉每年多达几十万亿的收入,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也会引发通胀压力。
顺便给一个房价下跌的预测指标:
现阶段不会下跌的,但是如果通胀结束,而且海贸还是像一季度一样萎靡不振,手里几套房的就可以考虑减仓了,而没房的可以囤点钱,准备点抵押品,或者准备下如何开份体面点的收入证明
如果给我料中了,也说明国企屁用不顶,就是个挂企业皮的再分配工具
以下为转载:
3:00 pm
董生 - Google Reader - Private
坏消息,好消息,阴谋论和愤青 - 郭凯经济笔记
前两天偶然看到美国公布的从一些国家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我对这些数据究竟能多反映实际,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原因,不敢特别确定,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人大概不会做假。
这组数据起始于2003年12月,基数为100。让我对这组数据最吃惊的是,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价格,在过去将近8年的时间里,竟然几乎没有涨过。2003年12月的时候是100,2011年3月的时候是102。7,花了8年时间,涨了2。7%。
我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按照一样的方式做了图,2003年12月为100,到了今年3月,变成了126,换句话说人民币在同样的时间里对美元升值了26%。
升值了26%,出口商品却只涨价了2。7%,究竟怎么解读?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坏消息:人民币升值了,出口商品却不能涨价,因为出口多以美元计价,这意味这到手的人民币就会变少,最终会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工人的工资。这说明了,升值对出口企业的伤害会很大。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好消息:人民币升值了,出口商品却不用提价。即便升了这么多,中国的出口行业一样还是很兴隆。这说明,中国这些年生产效率的提高很大,单位成本,即便在人民币升值和工人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仍然很具有竞争力,因此在吸纳了升值成本之后,出口企业仍然有钱可赚。
有人可能会阴谋论:美国人一边压我们升值,一边压不让我们涨价,一边印钞票,这样做就是试图剥削中国劳动力并扼杀中国经济。要警惕金融霸权。
有人可能会愤青:这就是在卖国,洋奴和讨好美国人。国内什么东西都涨价,卖给美国人的却不涨价,歧视国人。都给狗官给贪了,物价这么高,房价这么贵,还让不让人活了?草泥马!有人悄悄问了一句:怎么扯到房价上去了?愤青会说:快说,你收了多少钱代言?捏死你这个五毛!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
http://xlw.xilu.com/2011/0504/news_610_15631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