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上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实际增长7.8%。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平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7,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成为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家统计局已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全国45%的财富,而最贫困的10%人口所拥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据充分显贫富差距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克拉克在其《财富的分配》中应用边际生产力理论提供了一种衡量各生产要素对产出贡献程度的方法。在静竞争态均衡的条件下,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分配,每种生产要素所得等于其所贡献的边际产品,并且所生产的产品刚好被所有的生产要素分配完,不存在剩余。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衡量真实总成本的方法,并且这种使收益与投入相联系的分配方法也保证了激励机制的存在,使经济有效率。
克拉克在书中也提到了在动态非竞争均衡的社会中,按照边际生产力论论进行分配,剩余是存在的。这种剩余如果全部被企业家或是资本家获得,那么企业家或资本家的财富增长速度会晕晕大于其他要素所有者财富增长的速度,这样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由于总产品通过统计可以获知,按照克拉克的分配理论真实总成本也可以计算出来,这样 剩余=总产品价值-生产所花的要素总成本,再将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剩余在各要素之间平均分配可以减小贫富差距。
这种思路很难说很好的操作,但有没有理论意义呢?请看过此想法的发表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