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了两个行业的报道,感触很深,由此知道了国内的服务业为什么一直难以发展?为什么我们的消费长期萎靡不振?
报道一:西葫芦从批发到零售价格上涨20倍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509/23109814258.shtml;
报道二:买不起的演出票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tickets.html。
本人试图不用经济理论去回答一个本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吧!
说实话,全国绝大部分民众一年到头,埋头苦干,起早摸黑,不是为了想出人头地,更不可能是为了中华崛起而奋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没达到如此高尚的境界),无非就是想让自己和家庭的日子过好一点——有瓦遮头、有饱饭吃、有时间歇…………。
敢问有多少人愿意天天辛苦劳累?有多少人喜欢天天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又有多少人甘愿屈膝求活?我相信那样的人不多,谁会喜欢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肯定没有!只是社会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已为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摄影、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经济、也有人喜欢工作(所谓“工作狂”,他们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但是在中国目前社会状况下,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的人少得可怜。因此,绝大多数的人都喜欢能工作时间少一点,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多休息休息,多陪陪家人,多陪陪爱人,多结交知己,多培养爱好,多提升自己——可以说人类对于消费的需求是无限的,喜欢看书的人绝对不会嫌自己的书籍太多、时间太多,喜欢摄影的人绝对不会嫌自己的相机太多太好,喜欢打篮球的人绝对不会嫌自己跑的太快、跳得太高、力气太大…………
因此,消费的潜在需求是无限的。但是我们**年年说拉动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拉了多少年了?情况非但没有转好,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生活水平不升反降,是什么原因?看完了以上两篇报道,我终于得到了答案!
是我们的生产力太低了吗?肯定不是。很多第三产业本来就没什么技术含量,中国有充沛的农村劳动力,还有存在极其庞大的冗员,哪怕假设科学技术水平停滞不前,只要把人民的生产力利用好,我们的GDP绝对远胜于美国。
西葫芦从批发到最终被消费,价格翻了20倍,绝大部分被垄断环节夺走了,包括油费、交通罚单、行政管理费、摊位费、税费。可笑的是,民众缴纳了以上费用,并不会得到应有的服务,所以费用几乎都是不需有,类同于“保护费”。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西葫芦、白菜、青瓜等农产品,还出现在所有流动性的商品上,不然为什么很多出国的人都奇怪发现国外卖“made in china”的产品比在国内的都要便宜。
我还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喜欢文化生活!我们民族都希望自己有学问,就算没有文化的父母亲,只要条件允许,都会要求孩子去学钢琴、练字画、看书等等等等。但在中国,还有绝大部分人享受不起文化盛宴。报道二所说“中国人月薪1/10购‘山顶票’,美国人月薪1/20买最好位置”、“沪上一张最贵票,够去香港三日游加观演”,并不是因为老师、明星到了国内要价比在国外高,而是因为在我国进行商业活动的限制多:
1、体场租较台湾同等规模场地贵4倍;
2、司收取15%佣金,高提成转嫁给观众;
3、赠票占所有座位的30%至40%——也就是赠票,这是“灰色成本”;
4、高税收,审批繁琐,演出商没耐心培育市场;
5、上海体育馆每场安保费用5万——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成本,可以称为“维稳成本”;
6、此外,在中国办文化事业,还存在极大的政治风险。由于我国上层建筑存在单一性和专制性,演出的内容一旦与**主导的思想发生矛盾,就极大可能会难产。此时,承办方往往不得不支付天文数字的毁约金。
这些问题绝不仅仅存在于以上两个消费行业,而是充数于我国的所有相关行业。
例如,我们到KTV去K歌一下,可一次下来起码要花上千块钱,占去我们月收入的1/5。虽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去KTV发泄一下对生活的不满,可是,谁舍得去啊?
绝大部分人也都喜欢去旅游,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可是,出租车、客车、火车、飞机等所有交通费用高不可攀,而这些费用很大部分都被拿去缴纳“垄断的油费”、“份子钱”、“高昂的违章”、“密集的过路费”;景点门票一张再涨,都被拿去申办“世界遗产”;饮食方面则质低价高,花去的钱被用来应付“食品监管”…………
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在我国民令禁止,但却繁荣昌盛的黄色事业、赌博行业、地下金融行业。这些行业的价格高昂异常,谁又是最大的受益方????
最后,让我以第二篇报道里的一句话结束吧。——香港红磡体育馆内场第一、二排座位,500港元已是‘天价’,“这是香港的流行文化,贵了怎么流行?”陈奕迅演唱会的经纪人这样说。”